“擲柳遷喬太有情,交交時作弄機聲。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工夫織得成。” 這是劉克莊的《鶯梭》,清新極了,美麗極了。
很顯然,洛陽花如錦的三月不是黃鶯飛來飛去就能織成的,造就如此美景的,是神奇的大自然和辛勤的園丁。
在牡丹種植方面,洛陽自古以來講究多多、高手輩出。
1 從接花到打剝
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少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曰:“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者,蓋其不接則不佳。春初時,洛人于壽安山中斫(zhuó)小栽子賣城中,謂之山篦子。人家治地為畦塍(chéng)種之,至秋乃接。”
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對牡丹種植過程敘述更加清晰。
接花,“接花必于秋社后、九月前,余皆非時也。接花預(yù)于二三年前種下祖子(嫁接時作根株用的花木),唯根盛者為佳”。
栽花,“須于四五月間,先治地。如地稍肥美即翻起,深二尺以耒(lěi),去石瓦礫,皮頻鋤削勿令生草。至秋社后、九月以前栽之”。
種祖子法,“欲種花子,先于五六月間擇背陰處肥美地,治作畦,鋤欲深而頻”。
打剝花法,“凡千葉牡丹,須于八月社前,打剝一番。每株上只留花頭四枝,余者皆可戴”。
這是平常的牡丹栽植,不平常的,比如現(xiàn)在的反季節(jié)催花,古人其實早就會了。
南宋周密的《齊東野語》說,有個叫馬塍的地方,那里的花農(nóng)能讓牡丹在冬季開放。
明人所著《五雜俎(zǔ)》里也有牡丹冬季催花的記載:“朝廷進(jìn)御常有不時之花,然皆藏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時即有牡丹花。”
2 那些種牡丹的高手
如果要扒扒那些種植牡丹的高手,第一個要講的當(dāng)然是唐朝的宋單父了。
柳宗元的《龍城錄》載:“洛人宋單父字仲孺,善吟詩亦能種藝術(shù)。凡牡丹變異千種,紅白兩色,人不能知其術(shù)。上皇召至驪山,植花萬本,色樣各不同,賜金千馀兩,內(nèi)人皆呼為花師,亦幻世之絕藝也。”
到了宋朝,高手更是層出不窮。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中記載了一位叫“門園子”的接花工,嫁接牡丹尤其著名,“豪家無不邀之”。
在吳淑的《異人錄》里,有高手將牡丹嫁接到了椿樹上,“張茂卿好事,因有一樓,四周列植奇花,接牡丹于椿樹之梢,花盛開時,延賓客,推樓玩賞”。傳說中,因為張家的椿樹與旁邊的樓一般高,所以嫁接其上的牡丹有了一個別致的名字叫“樓子牡丹”。
張邦基的《墨莊漫錄》記載,宋徽宗宣和年間,洛陽花工將藥壅培于白牡丹根下,次年開出淺碧色的花,人稱“歐家碧”,此花極為珍貴,每年都要作為貢品供奉朝廷,比姚黃還要昂貴。
黃庭堅寫過一首名叫《和師厚接花》的詩,詩曰:“妙手從心得,接花如有神。根株穰下土,顏色洛陽春。雍也本犁子,仲由元鄙人。升堂與入室,只在一揮斤。”不難看出,他筆下的接花工,也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大國工匠”。
3 老子龍鐘逾八十
死前猶見幾回開
也許是受花工藝花的影響,也許是想親自體會一下栽植的樂趣,獲得不一樣的寫作靈感,宋代許多文人大家,都有種植牡丹的經(jīng)歷,這從他們的詩作中可以看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就種過牡丹,不過種得相當(dāng)不成功:“經(jīng)冬種牡丹,明年待看花。春條始秀出,蠹(dù)已病其芽。柯枯葉亦落,重尋但空槎(chá)。朱欄猶照耀,所待已泥沙。本不固其根,境朝謾咨嗟。”
宋朝曾做過知閣門事的姜特立也種過牡丹,雖然牡丹種活了,但他依然傷感,因為他面對牡丹想到了人生不再、流年易逝,他在《種牡丹》中說:“課仆舁(yú)豐壤,辛勤種牡丹。不知從此去,更得幾春看。”
跟他一樣在種下牡丹后不喜反悲的還有陸游,陸游有一首《栽牡丹》,抄來品讀:“攜鋤庭下斫蒼苔,墨紫鞓(tīng)紅手自栽。老子龍鐘逾八十,死前猶見幾回開。”
“死前猶見幾回開”太傷感了,讓人想起“花是主人,誰非過客”,想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