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是古笨港的一部分,清代時曾是座繁榮的港口,直到光緒末年,因云嘉海岸淤積嚴重,北港失去港口的優(yōu)勢,才不再作為貿易港口。因鎮(zhèn)上的朝天宮為全臺媽祖廟的總廟,位尊第一,香火極盛,使得北港在媽祖的庇護下百年不衰,儼然一方宗教勝地。
北港朝天宮舊稱天妃廟或天后宮,為了紀念分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才改名朝天宮。清康熙年間,臨濟宗禪師樹壁奉湄洲祖廟媽祖神像來臺,登陸笨港北岸,留以供膜拜,于康熙39年(1700年)在現址建廟奉祀,因神跡靈驗,威名遠揚,信徒不斷增加,分靈也遍布南北,后成為臺灣媽祖信仰的龍頭大廟。朝天宮規(guī)模宏偉,屬于中國南方的宮殿式建筑,號稱“四落八殿,一埕七院”,經過歷代重修,留下許多精美古物,一梁一柱、片瓦粒石之間,都引人駐足觀看,被指定為二級古跡。
全廟共分四進,最前方的三川殿裝飾華麗,雕工精細,為臺灣寺廟少見的杰作,如中門前方的龍柱與石獅,皆為清代所遺留;步口廊的精雕斗栱,是清末著名的木匠師陳應彬的得意之作;龍虎門頂端的八角形藻井,結構復雜,頗為巧妙;而通梁瓜筒上的“老鼠咬金瓜”,以及墻頭安置的“憨番抬廟角”交趾陶,都表現出豐富的民俗趣味。
第二進是正殿,供奉天上圣母,因香火太盛,殿內各處皆被熏成烏黑,神桌底下有一口古井,相傳為龍口吉穴,朝天宮因此香火不絕。立于神龕兩側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形貌詭異,神態(tài)威武,為媽祖的護將。正殿兩側廂房則分祀注生娘娘(送子媽)和境主公(土地公)。
正殿后方是觀音殿,主祀觀音佛祖及十八羅漢,整體雕飾比較簡潔,殿前石階上有著名的“孝子釘”,相傳是道光年間一孝子來臺尋訪失散的父母,向媽祖虔誠祈禱,若能指點找到父母,則鐵釘必能貫穿階前石板,或為孝心所感動,鐵釘竟真的錐入石板,而他也如愿所償。殿內一對以泉州白石所刻的龍柱,古樸雄渾。兩旁另有凌虛閣和聚奎閣,祭祀三官大帝及五文昌君,其中凌虛閣中門木窗的雕花里,暗藏著“功參造化”、“德配乾坤”兩聯螭虎團字,巧妙之極,令人贊嘆不已。
每年由春節(jié)至農歷3月,各地信徒及分靈廟宇陸續(xù)回北港進香,規(guī)模盛大,而3月19~20日的繞境游行,更是鑼鼓喧天,萬人空巷,是媽祖香期最高潮。
交通風向標
1、由臺中火車站前乘坐往北港的聯營客運可到。
2、由嘉義市中山路乘坐往北港的嘉義客運可到。
3、西螺、斗六皆有前往北港的臺西客運。
補給小站:朝天宮建有香客大樓,提供團體通鋪住宿,只有春節(jié)至農歷3月期間,進香人潮眾多,最好先行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