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提及唐河,人們往往會和黃牛、梔子、辣椒這些特色產業聯系起來,那些厚重文化似乎只是一些塵封的記憶。5年后的唐河,馮友蘭紀念館、革命紀念館、地質博物館等文化名片日益響亮;“臺灣文化城”項目啟動,“三館一劇院”、唐河外灘等文化設施加緊建設;總投資逾40億元的20多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使城市“文碑”、“文韻”漸濃。
石柱山的松濤,大尖山的蟬鳴,鐵旗桿的風聲,寥山腳下的波濤,泗洲塔上的宋磚……在喧囂的現代都市中,勾起一份幽幽的思古之情。
普化講寺, “一城擔二塔,二塔抬一城”。
唐河人文厚重,歷史悠久,境內有多處仰韶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遺存。
唐河縣素有“一城擔二塔,二塔抬一城”之說。“二塔”指的是泗洲寺塔和文筆峰塔。始建于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的泗洲寺塔,至今依然靜靜矗立,它是古老唐河的千年坐標。與泗洲寺塔遙相呼應的文筆峰塔,是明末清初由當地文人雅士發起興建的,是唐河人培植文風、弘揚圣賢學風的見證。
唐河縣是古蓼國和古謝國的分封地,東漢湖陽公主的封邑地,世界謝、廖、丁三姓的發源地。這塊神奇的沃土,孕育了漢光祿大夫樊宏、大將馬武,革命烈士張星江、周邦彩,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詩人李季、考古學家徐旭生等名人賢達。尤其是一代大哲學家、哲學史家、哲學教育家馮友蘭構建的宏大“新理學”哲學體系,代表了自宋明以降近千年來我們民族思維的最高峰。
喚醒塵封的文化記憶。
唐河八大景之一的“石柱擎天”的石柱,傳說為大禹治理淮水,鎖水怪處。這半截石柱下壓一猴臉怪獸,即是《西游記》中孫悟空原型——無支祁。
據《山海經》記載:水獸好為害,禹鎖于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祁。關于無支祁,《太平廣記》:禹理水,三至桐柏山……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挪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烏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能制。鴟脾桓胡,木魅水靈,山妖石怪,奔號聚遠,以數千載,庚辰以戟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景是好景,風物傳說亦引人入勝。但石柱山始終藏在深山人未識,就連本地人也知之甚少。直到唐河縣委、縣政府整合山水文化資源,建成石柱山森林公園,石柱山的神韻才讓世人折服。
擁有6000年人類文化史的唐河,人文資源猶如一塊璞玉,期待著去發現、去挖掘、去雕琢、去推介。開掘人文資源,建設人文唐河。唐河層層發動,組織開展了文化產業發展大討論,討論成果邀請文化界、文學界專家學者把脈論證,迅速形成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文脈”。
有力的資源整合立竿見影。唐河形成了以世界謝、廖、丁三姓發源地為核心的姓氏文化;以張星江、周邦彩等革命先驅為主的紅色文化;以馮友蘭、李季、徐旭升等為主體的名人文化;以九龍湖、石柱山景區為主的生態山水休閑游,以普化講寺、龍泉禪寺為主的禪宗文化宗教游,以古蓼國遺址為主的尋根謁祖姓氏游,以濱河十里長廊為主的城市生態游四大旅游文化。
- 探尋古鎮文化 展示玉雕工藝 2012-8-28 16:15:49
- 南陽臥龍區旅游行業評出文明窗口 2012-8-28 15:48:01
- 南陽臥龍區旅游局開展專項檢查確保農運會食品衛生安全 2012-8-28 15:45:07
- 金秋臥龍游 收獲“一籮筐” 2012-8-27 10:28:39
- 孔玉芳蒞臨內鄉視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情況 2012-8-27 9:08:52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