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二里頭遺址4000年前絲織物展示景區文化厚重
http://m.b6man.com 2014/5/6 來源:洛陽市旅發委 點擊:次
1984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在二里頭遺址南11號墓發掘出土的鑲嵌綠松石銅牌飾,把玉器鑲嵌藝術的出現時間提前了一兩千年。近日,該工作隊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對洛陽博物館館藏的這件國寶級文物進行高清拍攝,發現銅牌飾上的絲織物痕跡清晰可見。專家推測,絲織物在夏代已出現并被貴族使用。
這件國寶級文物外部輪廓為束腰明顯的長條形,以青銅鑄成主體框襯,上部略寬,下部內收,兩側各有對稱環紐。其上飾有獸面紋,獸面之間鑲嵌著數百片綠松石,絲絲入扣,雖歷經三四千年仍無一松動脫落,足見工藝之精湛。洛陽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張玉芳介紹,該銅牌飾出土時被放置在墓主胸前。二里頭遺址共出土此類銅牌飾3件,是目前發現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鑲嵌銅器。
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為進行古代玉器制作工藝課題研究,用3620萬像素的高清相機的微距鏡頭對洛陽博物館館藏夏代鑲嵌綠松石銅牌飾進行為期一天的全方位多角度拍攝,結果在該銅牌的背面局部和正面的邊沿部位即銅托上清晰地看到絲織物痕跡。
這一發現,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系教授鄧聰很是興奮。據考古資料記載,夏代鑲嵌綠松石銅牌飾目前國內共發現10余件,其中多件流散到國外。
“其實在二里頭出土文物中,至少20件銅器或玉器上發現了存在絲織物痕跡。這些飾品都是墓葬出土文物,應該是埋葬時把銅器或玉器用絲織物包裹起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說,通過與現在的衣物比對,這層包裹物的痕跡有些較粗,如1平方厘米內呈10根×10根分布密度,有可能是麻織物留下的痕跡;而有些則是50根×50根分布密度,非常纖細,應該是絲織物留下的痕跡。
趙海濤說,這些飾品只有貴族的墓葬里才有,據此可以推斷,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貴族已開始使用絲織物。
這件國寶級文物外部輪廓為束腰明顯的長條形,以青銅鑄成主體框襯,上部略寬,下部內收,兩側各有對稱環紐。其上飾有獸面紋,獸面之間鑲嵌著數百片綠松石,絲絲入扣,雖歷經三四千年仍無一松動脫落,足見工藝之精湛。洛陽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張玉芳介紹,該銅牌飾出土時被放置在墓主胸前。二里頭遺址共出土此類銅牌飾3件,是目前發現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鑲嵌銅器。
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為進行古代玉器制作工藝課題研究,用3620萬像素的高清相機的微距鏡頭對洛陽博物館館藏夏代鑲嵌綠松石銅牌飾進行為期一天的全方位多角度拍攝,結果在該銅牌的背面局部和正面的邊沿部位即銅托上清晰地看到絲織物痕跡。
這一發現,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系教授鄧聰很是興奮。據考古資料記載,夏代鑲嵌綠松石銅牌飾目前國內共發現10余件,其中多件流散到國外。
“其實在二里頭出土文物中,至少20件銅器或玉器上發現了存在絲織物痕跡。這些飾品都是墓葬出土文物,應該是埋葬時把銅器或玉器用絲織物包裹起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說,通過與現在的衣物比對,這層包裹物的痕跡有些較粗,如1平方厘米內呈10根×10根分布密度,有可能是麻織物留下的痕跡;而有些則是50根×50根分布密度,非常纖細,應該是絲織物留下的痕跡。
趙海濤說,這些飾品只有貴族的墓葬里才有,據此可以推斷,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貴族已開始使用絲織物。
作者:羅文陽
(責任編輯:徐鵬)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
- 龍池曼景區慶典從簡省錢捐助山區學校和敬老院 2014/5/5 16:56:01
- 神靈寨景區加強營銷贏得市場 2014/5/5 16:42:30
- 雞冠洞 “五一”突破三萬人 2014/5/4 17:13:15
- 雞冠洞:大營銷成果初現 2014/5/1 18:09:30
- 高山牡丹絢麗開 游人如織花似海 2014/4/29 17:04:54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