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蒼南:探訪浙南抗倭名城蒲壯所城
http://m.b6man.com 2010-5-14 來源:大河報 點擊:次
蒲壯所城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蒲城鄉(xiāng)浙閩交界處附近的山麓,是中國古代海防城堡建筑。始建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明代朝廷為防倭寇而建,已有將近700年歷史,原名蒲州所,后壯士所與之合并,改稱蒲壯所,屬金鄉(xiāng)衛(wèi),現(xiàn)名蒲城。
說是城,其實蒲壯所城就是一個被城墻包圍的村寨。據(jù)介紹,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筑城抗倭,置蒲門千戶所和壯士千戶所,后合為蒲壯所。城周圍長2500余米,高約5米,東、南、西三面各有一門。墻用三合土夯筑,內(nèi)外包砌塊石,城外環(huán)繞護城河。其基本保留了原建筑格局及一批歷史、人文建筑,周圍的山上還有一些烽火臺、墩等。還有甕城三座,敵臺六座,城堞六百十一口,城門為拱券形,以規(guī)則塊石砌造,城墻以不規(guī)則的亂石砌筑。城內(nèi)設(shè)有營房、文武衙門、窩鋪、馬房、軍火庫、鐵械局、糧倉等。城外有護城河、吊橋、校場、烽火臺、營房等,F(xiàn)街、巷、井尚保存當(dāng)時格局,城內(nèi)通繞東、南、西城墻的跑馬道,也保存如舊。
據(jù)當(dāng)?shù)厝酥v,在語言方面,蒲壯所城也是一個類似分水嶺的地方,城外人說閩南話,而城內(nèi)約八千人不管是老人或小孩,都操一種祖宗傳下來的、外人聽不懂的方言——城里話,這種話與其他話不同,自有特色。蒲城語言堪稱蒲門文化一奇,它的形成、演變與發(fā)展經(jīng)歷了幾百年,既不屬于閩南話,又不屬于溫州話,成為一種獨特的方言。當(dāng)?shù)厝私榻B,這種情況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蒲城歷史上是兵家重城,戍守的將士主要來自浙北和蘇南,以及閩南人后裔,各地方言在此經(jīng)過交匯融合,才形成蒲壯所城里特殊的方言。
去蒲壯所城,自然得爬上城墻。在上面走了一圈,還真有點固若金湯的樣子,站在城墻上往下看,城內(nèi)房舍街巷盡收眼底,都幾百年了,其布局結(jié)構(gòu)幾無變動。
除了這般靜態(tài)的建筑,蒲壯所城還有活態(tài)的事物,比如一年一度的“拔五更”迎神賽會就很獨特,參加者是清一色的男人,午夜后一邊喊著“順呀、順呀”,一邊抬著晏公爺四處飛奔,街巷狹窄,人流如織,卻未見碰傷過一人。
蒲城的文物古跡很多,比較著名的還有宋侍郎陳桷住宅遺址、古井、抗倭英雄后英廟墳和建城時由國師選定的埋在十字街口的奠基石,處罰建城民工的“發(fā)腸巷”以及宋元時代的石刻等。
此外,東城門外節(jié)孝石牌坊,為清代建筑,柱頭蹲獅,面額浮雕朱雀、草花,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東南角的文昌閣巷有清末張蔚所創(chuàng)蒲門學(xué)校原址,臺門保存完整,古風(fēng)猶存;城外東側(cè)的東庵,重建于清同治年間,依山而筑,高臺樓閣,曲欄池沼,錯落有致;城北龍山上西竺寺,重建于清代,寺旁茂林修竹,風(fēng)景幽雅,寺后泉水一泓,被譽為“蒲門第一泉”。
作者:王勇
(責(zé)任編輯:韶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
相關(guān)新聞
- 深山鎖凈土 美麗長角苗 2010-5-11 11:26:28
- 夜探后海 2010-5-10 13:54:58
- 香格里拉:熟悉味道 想念與愛情無關(guān) 2010-5-6 9:38:36
- 無錫靈山:九龍灌浴花開見佛 2010-5-5 10:20:30
- 香格里拉:綿綿云煙 暖暖夕陽 2010-5-3 9:38:36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