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大曲繞梁三日
http://m.b6man.com 2010-7-21 來源:大河報 點擊:次
“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簫管”,當年唐明皇于連昌宮中和楊玉環(huán)演繹的旖旎風流,簫管樂韻,便是唐宋大曲。想來那樂那曲,絕代風華,不問可知。
2010年5月24日,記者在豫北濮陽縣聽到了白雪遺音般的唐宋大曲。那是在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家屬院的一間小平房內(nèi),演奏者是戴建平。
年過六十的大弦戲古曲牌第七代傳人戴建平,以手打拍,先唱了《駐云飛》:“春日融和,百鳥銜柴壘舊窩。桃花兒杏花兒都開破,銀蜂兒來往過,讀書人受折磨,高點銀燈把文章都看過。脫去藍衫換紫羅,脫去藍衫換紫羅。”
詞雅韻美,纏纏綿綿,八句詞兒唱了十三分半鐘。我覺得韻味極像昆曲,同樣的水磨調(diào)兒。“不盡是,昆曲詞兒很多,字和字比較粘連。大曲過門很長,字和字之間離得很遠。比如‘春日融和’四個字,唱一個字兒,樂隊打鼓的可以去廚房端碗水,等唱完了,再慢悠悠回來,不耽誤打下一個鼓板唱下一個字兒。”戴建平道。
通俗地講,唐宋大曲就是唐宋時的宮廷音樂,相當于當時的國家交響樂。它音樂結(jié)構(gòu)復雜,曲調(diào)細膩高雅,是以演奏為主、演唱為輔的欣賞型曲牌,開始是極長的散序,即節(jié)奏自由的散板,為器樂獨奏及合奏段落,不歌不舞,繼而奏出極緩的曲調(diào),再轉(zhuǎn)中速曲調(diào),最后是較快的曲調(diào)結(jié)束。
說話間,戴建平再唱一曲《步步嬌》:“七星北斗叩丹宸,日月熬盡年老人。西山歲歲添新水,西山歲歲發(fā)巧云。三山六水依然在,哪有爭名奪利人。”
六句詞十三分鐘,一個“叩”字,行腔四十五拍,細膩到極致,纏綿悱惻,古色古香。
濮陽有民諺道:“大弦戲走三天,小笛子還往耳朵里鉆。”小笛子是大弦戲主奏樂器錫笛,那種美妙的錯覺,是細膩到極致的唐宋大曲給予的。
戴建平說,唐宋大曲是大弦戲主流聲腔,原汁原味流傳至今的有60余個。唐宋大曲分套曲和散曲,它的骨架是五大套曲,也是精華,可用純樂器演奏,也可歌舞樂混合演出,細吹細拉。比如《駐云飛》與《駐云聽》就是D調(diào)套曲。
因唐宋大曲在大弦戲中奇跡般完整保留,大弦戲曾被媒體稱為“唐代最后的宮廷戲班”。奇跡如何誕生?這里就從大弦戲的歷史講起。
“皇家血統(tǒng)”頗顯尊貴
濮陽大弦戲又名弦戲、弦子戲,當?shù)孛裰V道:“三弦不動笙不鼓,呼呼笙響錫笛吐。”三弦領(lǐng)先,繼之笙笛,“撥棱、呼隆、得拉”三聲,藝人稱為“三滴水”。每曲必以三弦領(lǐng)頭,先聲奪人,故稱弦戲。
“大弦戲的大字,源于它本是唐代宮廷御戲,傳說是由唐玄宗所創(chuàng)。”戴建平道。
秦漢時期,樂曲已相當盛行,皇家音樂機構(gòu)“樂府”分工細密,皇帝起居、巡行、祭祀所奏樂曲各有專司,但當時樂曲是歌者隨曲而唱,像現(xiàn)在的大鼓、墜子等,并無角色扮演。
到了唐代,始有“戲”出現(xiàn)。新舊唐書《禮樂志》、《音樂志》均記載,唐玄宗酷愛音樂,尤擅橫笛,他在西安和洛陽設(shè)教坊院,組織三百伎工和數(shù)百名宮女,讓樂師教授于梨園。他別出心裁地讓站著奏樂的立部伎扮演角色,讓坐著奏樂的坐部伎配以樂曲,由此出現(xiàn)了“戲”之萌芽,但僅限于宮廷,并未走向社會。隨著朝代變遷,宮廷樂師離開宮廷,將其帶到民間。
被帶入民間的唐宋大曲,怎么來到濮陽并保存下來,已不可考。當?shù)厮嚾耸来鄠?ldquo;它為唐代御戲嫡傳”,“從大弦戲保留至今的唱腔、曲牌、伴奏樂器及行規(guī)、習慣,均可找出它與梨園御戲的血緣痕跡來”。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副團長劉永生道。
先從行規(guī)習慣講起。相傳當年李隆基一到梨園,便無忌天子至尊形象,或和樂工同臺演奏司鼓指揮,或扮上角色戲謔。人們不便稱他皇帝,尊他為老郎,他稱演員為戲子,位在天子太子夫子之后。宋代,梨園弟子在朱仙鎮(zhèn)修了一座“老郎廟”,又叫“唐王廟”,奉祀唐玄宗為神。
“大弦戲演員在戲曲界曾有特殊地位,大弦戲叫御戲,大弦戲演員被業(yè)內(nèi)尊為師傅。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只要大弦戲到朱仙鎮(zhèn)演出,群眾就敲鑼打鼓迎接,四處傳說:御戲來了,千萬別說狂話。生怕惹了老郎神。大弦戲演員到街上買東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錢。朱仙鎮(zhèn)老郎廟,啥時毀的不知道,廟里有塊石碑記載這些事,1955年才毀掉。”劇團書記韓雙印道。
大弦戲劇團在1955年以前一直敬奉老郎神,團里逢年過節(jié)、拜師收徒、起戲封箱、獎賞懲罰等重大活動,必先拜老郎神。團里出去演出,必先抬老郎神像上臺,并在舞臺對面神棚里安放老郎神位。
大弦戲自稱梨園正宗,從不上門賣唱,以示不辱玄宗圣明。而各地迎神廟會時,會首必親帶香燭紙炮去請大弦戲,先給老郎神燒香,磕頭放鞭炮后,大弦戲班才會前往。若幾家劇團對臺演唱,別的劇團必讓大弦戲開鑼后方開演。
當年李隆基常司鼓指揮,大弦戲就尊稱司鼓處為“九龍口”。樂隊位置按君臣排列,演員出場先拜司鼓。大弦戲分派角色時,稱演天子者為演“老郎”,稱皇冠為“老郎盔”。當年李隆基喜演丑角,大弦戲一直視丑角為大輩,“劇團團規(guī),新來演員上場前先朝鼓師揖拜。丑角不掂勺,伙房不開飯。演戲時,其他角色在后場都有固定位置,唯獨丑角可任意走坐,不受限制,以示對玄宗尊崇。”戴建平道。
2010年5月24日,記者在豫北濮陽縣聽到了白雪遺音般的唐宋大曲。那是在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家屬院的一間小平房內(nèi),演奏者是戴建平。
年過六十的大弦戲古曲牌第七代傳人戴建平,以手打拍,先唱了《駐云飛》:“春日融和,百鳥銜柴壘舊窩。桃花兒杏花兒都開破,銀蜂兒來往過,讀書人受折磨,高點銀燈把文章都看過。脫去藍衫換紫羅,脫去藍衫換紫羅。”
詞雅韻美,纏纏綿綿,八句詞兒唱了十三分半鐘。我覺得韻味極像昆曲,同樣的水磨調(diào)兒。“不盡是,昆曲詞兒很多,字和字比較粘連。大曲過門很長,字和字之間離得很遠。比如‘春日融和’四個字,唱一個字兒,樂隊打鼓的可以去廚房端碗水,等唱完了,再慢悠悠回來,不耽誤打下一個鼓板唱下一個字兒。”戴建平道。
通俗地講,唐宋大曲就是唐宋時的宮廷音樂,相當于當時的國家交響樂。它音樂結(jié)構(gòu)復雜,曲調(diào)細膩高雅,是以演奏為主、演唱為輔的欣賞型曲牌,開始是極長的散序,即節(jié)奏自由的散板,為器樂獨奏及合奏段落,不歌不舞,繼而奏出極緩的曲調(diào),再轉(zhuǎn)中速曲調(diào),最后是較快的曲調(diào)結(jié)束。
說話間,戴建平再唱一曲《步步嬌》:“七星北斗叩丹宸,日月熬盡年老人。西山歲歲添新水,西山歲歲發(fā)巧云。三山六水依然在,哪有爭名奪利人。”
六句詞十三分鐘,一個“叩”字,行腔四十五拍,細膩到極致,纏綿悱惻,古色古香。
濮陽有民諺道:“大弦戲走三天,小笛子還往耳朵里鉆。”小笛子是大弦戲主奏樂器錫笛,那種美妙的錯覺,是細膩到極致的唐宋大曲給予的。
戴建平說,唐宋大曲是大弦戲主流聲腔,原汁原味流傳至今的有60余個。唐宋大曲分套曲和散曲,它的骨架是五大套曲,也是精華,可用純樂器演奏,也可歌舞樂混合演出,細吹細拉。比如《駐云飛》與《駐云聽》就是D調(diào)套曲。
因唐宋大曲在大弦戲中奇跡般完整保留,大弦戲曾被媒體稱為“唐代最后的宮廷戲班”。奇跡如何誕生?這里就從大弦戲的歷史講起。
“皇家血統(tǒng)”頗顯尊貴
濮陽大弦戲又名弦戲、弦子戲,當?shù)孛裰V道:“三弦不動笙不鼓,呼呼笙響錫笛吐。”三弦領(lǐng)先,繼之笙笛,“撥棱、呼隆、得拉”三聲,藝人稱為“三滴水”。每曲必以三弦領(lǐng)頭,先聲奪人,故稱弦戲。
“大弦戲的大字,源于它本是唐代宮廷御戲,傳說是由唐玄宗所創(chuàng)。”戴建平道。
秦漢時期,樂曲已相當盛行,皇家音樂機構(gòu)“樂府”分工細密,皇帝起居、巡行、祭祀所奏樂曲各有專司,但當時樂曲是歌者隨曲而唱,像現(xiàn)在的大鼓、墜子等,并無角色扮演。
到了唐代,始有“戲”出現(xiàn)。新舊唐書《禮樂志》、《音樂志》均記載,唐玄宗酷愛音樂,尤擅橫笛,他在西安和洛陽設(shè)教坊院,組織三百伎工和數(shù)百名宮女,讓樂師教授于梨園。他別出心裁地讓站著奏樂的立部伎扮演角色,讓坐著奏樂的坐部伎配以樂曲,由此出現(xiàn)了“戲”之萌芽,但僅限于宮廷,并未走向社會。隨著朝代變遷,宮廷樂師離開宮廷,將其帶到民間。
被帶入民間的唐宋大曲,怎么來到濮陽并保存下來,已不可考。當?shù)厮嚾耸来鄠?ldquo;它為唐代御戲嫡傳”,“從大弦戲保留至今的唱腔、曲牌、伴奏樂器及行規(guī)、習慣,均可找出它與梨園御戲的血緣痕跡來”。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副團長劉永生道。
先從行規(guī)習慣講起。相傳當年李隆基一到梨園,便無忌天子至尊形象,或和樂工同臺演奏司鼓指揮,或扮上角色戲謔。人們不便稱他皇帝,尊他為老郎,他稱演員為戲子,位在天子太子夫子之后。宋代,梨園弟子在朱仙鎮(zhèn)修了一座“老郎廟”,又叫“唐王廟”,奉祀唐玄宗為神。
“大弦戲演員在戲曲界曾有特殊地位,大弦戲叫御戲,大弦戲演員被業(yè)內(nèi)尊為師傅。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只要大弦戲到朱仙鎮(zhèn)演出,群眾就敲鑼打鼓迎接,四處傳說:御戲來了,千萬別說狂話。生怕惹了老郎神。大弦戲演員到街上買東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錢。朱仙鎮(zhèn)老郎廟,啥時毀的不知道,廟里有塊石碑記載這些事,1955年才毀掉。”劇團書記韓雙印道。
大弦戲劇團在1955年以前一直敬奉老郎神,團里逢年過節(jié)、拜師收徒、起戲封箱、獎賞懲罰等重大活動,必先拜老郎神。團里出去演出,必先抬老郎神像上臺,并在舞臺對面神棚里安放老郎神位。
大弦戲自稱梨園正宗,從不上門賣唱,以示不辱玄宗圣明。而各地迎神廟會時,會首必親帶香燭紙炮去請大弦戲,先給老郎神燒香,磕頭放鞭炮后,大弦戲班才會前往。若幾家劇團對臺演唱,別的劇團必讓大弦戲開鑼后方開演。
當年李隆基常司鼓指揮,大弦戲就尊稱司鼓處為“九龍口”。樂隊位置按君臣排列,演員出場先拜司鼓。大弦戲分派角色時,稱演天子者為演“老郎”,稱皇冠為“老郎盔”。當年李隆基喜演丑角,大弦戲一直視丑角為大輩,“劇團團規(guī),新來演員上場前先朝鼓師揖拜。丑角不掂勺,伙房不開飯。演戲時,其他角色在后場都有固定位置,唯獨丑角可任意走坐,不受限制,以示對玄宗尊崇。”戴建平道。
作者:張冬云
(責任編輯:明珠)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
相關(guān)新聞
- 方塊漢字的老家 2010-7-13 9:09:21
- 開封盤鼓激蕩民族神韻 2010-7-2 9:33:49
- 宋仁宗成就才子佳人風月傳奇 2010-5-31 14:47:04
- 王莽攆劉秀,劉秀二渡重渡溝 2010-5-25 9:10:48
- “全能藝術(shù)家”的“跨界風采” 2010-5-14 9:53:04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