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注定是值得銘記的歷史性一刻。
仲夏時節(jié),古都洛陽。人們懷著敬畏歷史、尊重傳統(tǒng)、傳承文脈的極大熱情,把目光和腳步投放到這座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場城市,作為一項重頭戲,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建設就這樣在備受矚目中拉開了帷幕。
“國家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區(qū)”“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與運營的典范”……當這樣的詞語與“中華文明的探源工程”“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放在一起,用來描述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的功能定位與價值意義時,已然為人們定義出一座傳承歷史文脈的“新地標”。以“歷史的名義”將其打造成精品工程、歷史工程,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標注來路,這已經是洛陽與生俱來的使命。
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在許多國人飲水思源的矚望中,這樣的思緒或許縈繞了許久。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洛陽擁有5000年文明史、4000年建城史、1500年建都史,從“河圖洛書”“三代之居”“天下之中”“三教祖庭”到“絲路起點”,無不在訴說著一座城市的滄桑與輝煌。而沿洛河一字排開的夏都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五大都城遺址,密度之高、規(guī)模之大、時間跨度之長,舉世罕見。
其中,二里頭遺址尤其具有獨特的分量與地位。自1959年發(fā)掘以來,幾代文物工作者在這里接續(xù)奮斗,初步探明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qū)最早的核心都邑的聚落大勢,把一處精心規(guī)劃、龐大有序、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呈現(xiàn)給世人,而遺址內發(fā)現(xiàn)的宮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井字形大道、手工業(yè)作坊,還有大量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則為我們勾勒出數千年前先輩們在這片熱土繁衍生息,從洪荒時代向文明時代邁進的歷史圖景。
對洛陽人乃至全體國人來講,今天的“二里頭”已經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這里蘊含著“華夏的源頭”,這里被視為“最早的中國”。正如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那樣,二里頭文化與二里頭都邑的出現(xiàn),表明當時的社會由“滿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競爭的政治實體并存的局面,進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廣域王權國家時期。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夏文明與后來的商、周文明一起,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發(fā)展的主流,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國家形成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黨的十八大以來,文物保護展示工作被提升到空前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ǎng)。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也正是洛陽一以貫之的基本遵循。
遺址和文物是歷史的血脈,聯(lián)結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的重要見證。置于這樣的語境下,把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高水準建設好,使其真正成為“華夏之源”的真實載體,展現(xiàn)“最早中國”的孕育肇始,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洛陽責無旁貸。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亞履新洛陽后不久,便前往二里頭遺址實地調研文物保護工作,要求在現(xiàn)有成果基礎上,對規(guī)劃方案進行科學論證、豐富完善,其后又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工作,聽取建筑設計和周邊規(guī)劃方案匯報,強調在項目建設中統(tǒng)籌處理好博物館建設與遺址保護、文物展示、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文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自然人文環(huán)境的關系。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洛陽站在整個城市發(fā)展的高度,把構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體系列入“9+2”工作布局這一洛陽“十三五”發(fā)展的頂層設計,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始終堅持守正出奇、傳承文脈、彰顯特色,把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經濟發(fā)展、社會民生等統(tǒng)籌考慮,保護固態(tài)、傳承活態(tài)、發(fā)展業(yè)態(tài),致力于把洛陽打造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匯、古韻與新風交融的歷史文化名城,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城市發(fā)展的雙贏。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今天,我們面臨著構筑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和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時代使命,尤須心懷敬畏,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發(fā)揚工匠精神,精心推進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建設,不留歷史遺憾。尤其要結合遺址資源稟賦和文化特質,充分體現(xiàn)“夏朝都邑”的文化內涵和“最早中國”的歷史地位,堅持高起點規(guī)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管理,依托現(xiàn)代科技和信息技術,更好發(fā)揮博物館的典藏、保護、研究、教育等功能,真正把博物館打造成延續(xù)文脈、儲存記憶、維系精神的精品工程,進一步帶動和加強大遺址和文物保護工作,讓珍貴的文化遺產世代傳承,以更好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文明發(fā)展,為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留下恒久的“精神滋養(yǎng)”。
“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得向多遠的未來。”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以“歷史的名義”打造“新地標”,用文化力量標注發(fā)展新高度,洛陽當有這樣的自信和自覺。
- 陸上和海上絲路在洛陽相交 洛陽應建巨型國家遺址公園 2017/6/12 11:02:18
- 洛陽首個電影主題公園揭牌 2017/6/12 10:54:05
- 洛陽:華夏之源 最早中國 2017/6/12 10:46:07
- 洛陽: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2017/6/12 10:42:16
- 文化遺產日,來洛陽市文化館感受非遺魅力 2017/6/8 10: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