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它既是歷史的活化石,又是文明的基因庫,凝結著中華傳統(tǒng)文脈的智慧結晶。
非遺的活態(tài)保護和傳承,離不開傳播和共享。但是,曾幾何時,由于傳播渠道有限和宣傳手段匱乏,非遺一度“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很多從業(yè)者陷入了困境,養(yǎng)家糊口都成了問題,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也完全沒有接觸非遺的“窗口”,更談不上興趣。于是,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和文化愛好者開始思考如何使非遺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所幸,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到來了,在國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推動下,非遺迎來了新生。
今年6月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響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號召而開通抖音官方號“河南非遺”之后,收獲了意外之喜。相關負責人尚雨田介紹,賬號開通之初邀請知名主持人韓佳、網(wǎng)絡紅人曉璐和四位非遺傳承人進行的兩場直播帶貨活動,播放量、點贊量和銷售額的數(shù)據(jù)都相當不錯,不久之后集中推送的戲劇和曲藝類視頻也快速吸粉。“成績最好的是一個由年輕人演唱的傳統(tǒng)曲藝作品《小黑驢》,播放量接近20萬次。”尚雨田說,“咱們河南真是戲劇曲藝大省,播出這些視頻以后,粉絲黏性也比較高,現(xiàn)在每次放出視頻,播放量都會很快上升到兩三萬次左右。”目前,省非遺中心正在嘗試與一些科技公司和專業(yè)團隊進行溝通和合作,他們也希望有更多的非遺傳承人加入進去。
而在民間,也有越來越多的“大V”涌現(xiàn)出來,在抖音、快手等平臺上搜索“河南非遺”字樣,會發(fā)現(xiàn)很多號表現(xiàn)亮眼,比如“舌尖上的開封”“尋味鶴壁”等,發(fā)布的作品點贊量少則上千,多則數(shù)萬。通過平臺私信,記者聯(lián)系上了“尋味鶴壁”的視頻指導、80后小伙兒段紅濤。目前,他們的團隊有5人,分工明確,今年4月份開始做直播和短視頻。“我們想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力量,把家鄉(xiāng)的美食尤其是非遺類美食挖掘出來,把它們和背后的故事傳播出去,也讓網(wǎng)友了解到餐飲創(chuàng)業(yè)人的不易。效果挺好,作品最高的播放量在100萬次以上。”段紅濤介紹,一般來說,團隊會先拍攝店內環(huán)境和拿手的美食,再拍攝店鋪老板的故事,一段短視頻,常常要拍一到兩天,“最大的困難是,我們錄制的這些老板都是普通人,面對鏡頭難免會緊張,這就需要很大的耐心跟老板溝通。不過,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比較接地氣。”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很多鐵粉會根據(jù)他們拍的店家挨家挨戶去品嘗,甚至有粉絲開玩笑說:“你們能不能更新慢點,我們都吃不過來了!”
當然,也有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在主動“出擊”。洛陽市洛寧縣素有“北國竹鄉(xiāng)”之稱,竹編歷史悠久,2015年,洛寧竹編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家住陳吳鄉(xiāng)大原村的傳承人張永杰今年已經72歲,他15歲開始學習竹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出國交流。曾經,在他的帶動下,100余戶貧困戶通過竹編手藝脫貧。后來,竹編市場一度“沉睡”了,當?shù)夭簧傧駨堄澜芤粯拥氖炙嚾艘驗闆]有訂單離開了這個行業(yè)。直到有一天,他在年輕徒弟的推薦下“發(fā)現(xiàn)”了短視頻平臺——視頻里,青色的竹篾在飛舞,背景音樂是時髦的流行音樂,評論區(qū)里“666”像波浪一樣涌起。目前,這門隱藏在山村里的手藝吸引了10萬余“老鐵”的關注,幾乎每天都有新鮮出爐的竹編制品從村里發(fā)出,發(fā)往全國各地。曾經的手藝人們,也漸漸地回來了……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改變就這樣發(fā)生了。在幾十秒的短視頻里,一個個看似“高冷”的非遺項目被消解成了鮮活的制作和展示環(huán)節(jié),粉絲們仿佛就站在非遺傳承人面前,聽得到他們的呼吸和心跳……
一份平臺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在非遺題材的短視頻下面留言的,其實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在流量的加持下,非遺文化乃至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飛入尋常百姓家”,也俘獲了年青一代的心。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非遺會走進更為廣闊的天地。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守衛(wèi)那份獨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倔強和驕傲。
站在“風口”放風箏
文:趙月琴
在“云端”展示非遺好物,帶著濃郁傳統(tǒng)文化氣息和地方特色的非遺產品飛向了全國各地,飛入了千家萬戶。站在網(wǎng)絡直播的風口潮頭,宋長虹將宋室風箏放飛得更高、更遠了……
宋室風箏是開封傳統(tǒng)手工藝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題材廣泛、造型逼真、畫工細膩、扎工精巧而深受大家喜愛。宋長虹是宋室風箏第六代傳承人,自幼跟隨父親宋天亨學習傳統(tǒng)風箏制作。宋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開封,幾代都是手藝人,扎風箏、糊燈籠、糊屏風、糊紙盒……當初,宋長虹并不太理解父親為什么要讓自己學做風箏。隨著時間推移,宋長虹頗有感觸:自己作為非遺傳承人,實在不應該把這個手藝丟掉。幾年前,她辭掉工作,用全部的精力跟著父親學習做風箏,時有創(chuàng)新。
比如,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方式費時費力,為了推廣技藝,宋長虹琢磨著把復雜的工藝簡單化,選用父親原創(chuàng)的“雙頭鸚鵡”風箏設計出材料包,推廣風箏體驗教程,力求讓大家在短時間內學會扎、糊、畫、放等技藝,讓一個人的“艱苦手藝”變成一群人的“快樂體驗”。2018年3月,她被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評為“優(yōu)秀文藝志愿者”;2019年6月,她榮獲第四屆“絲路中原”文化娛樂盛典年度傳承與創(chuàng)新大獎;2019年12月,她的作品《百蝶圖》風箏獲第四屆中國民間工藝山花獎優(yōu)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入圍獎……
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傳統(tǒng)推廣銷售模式,當然,危機中也往往蘊含著機遇。搭上網(wǎng)絡直播的快車,非遺傳承也呈現(xiàn)出更多可能。今年6月,宋長虹應邀參加“非遺傳承健康生活——河南省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購物節(jié)”直播,她從風箏的歷史講到宋室風箏的現(xiàn)狀和傳承,從風箏作品展示到材料包講解,網(wǎng)友在直播間里學知識、長見識。滿屏的好評給了宋長虹很大的激勵,也讓她在鏡頭面前表現(xiàn)得更加從容自信。
宋長虹(右)在直播中
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就更加得心應手了。在“金夏有約·云賞汴梁——開封文旅暑期百場云直播”活動中,宋長虹精心準備,以最好的狀態(tài)面對鏡頭,效果頗佳:此次直播在線觀看人數(shù)累計超過2000萬人次,有效評論互動2萬余條。此后,她還參加了“我和我的家鄉(xiāng)在抖音——百城好物之豫見家鄉(xiāng)好物”等一系列活動。
近幾年,宋長虹曾先后開展風箏體驗課數(shù)百場,體驗人數(shù)達到上萬人次,但課堂再大,人數(shù)總歸是有限的,直播打破了空間概念,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非遺。不過,做直播和平時上課的感覺截然不同,每一次,她都精心準備講解詞,事先對著手機、鏡子一遍遍地練習。宋長虹說,父輩當年做風箏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外地人慕名而來,現(xiàn)在時代不同了,要讓非遺走出去,就要創(chuàng)新推廣宣傳的方式。
通過直播活動,宋長虹鍛煉了自己、提升了能力,同時也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她認為,在國家和政府重視非遺傳承的大環(huán)境下,網(wǎng)絡直播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也讓非遺發(fā)展有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可能。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不但要傳承好技藝,還要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把傳統(tǒng)文化傳播得更廣、更遠,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喜歡、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新世界的大門
文:宋紅麗
我是濮陽市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宋氏撲灰神像年畫第五代傳承人。由于出生在畫匠世家,我從小耳濡目染,七歲開始學習畫畫。一開始,家族手藝是傳男不傳女的,但由于時代的變遷,一些傳統(tǒng)技藝開始衰退、流失,家里人也漸漸改變了觀念。1995年我的爺爺去世后,我便承擔起傳承手藝的重任。那段時間,我一邊練習繪畫,一邊了解人類起源的文化解釋等民俗知識,參加附近各地廟會了解民俗民情,還要跟客戶講解撲灰年畫的藝術淵源、神像類別、有哪些禁忌等。
先來說說撲灰年畫吧,它由純手工繪制而成,題材上主要包括古代神話、民族歷史故事和儒釋道神像畫系列,可以反映人生禮儀、節(jié)日風俗和藝術生活,構思奇妙,風格古樸,畫風典雅,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也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語言藝術。
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撲灰年畫的制作工序很復雜。首先,它的選材很獨特,要用上好的純棉白布做底版,吸水性好。其次,起稿工具——柳楸的使用很關鍵,力度大了會斷甚至碎成粉末,力度小了就畫不上去,手的力度要恰到好處,這個需要多年的練習才能掌握。正是因為如此,需要先將畫布釘在墻壁上,手臂90度懸空,有時候在凳子、梯子上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很累。第一遍稿子完成后要用墨修復,上底色和花紋,然后為畫中形象粉臉、描唇、開眼……畫完后晾干取下,裁邊裝裱,才算完工。
柳楸,方言里也叫做黑條兒、黑丑兒,是由柳條燒制而成的炭條,相當于古代的鉛筆,用于描圖,如果畫錯了就用軟布彈去,這也是“撲灰年畫”名稱的來歷。
之前,在濮陽市水秀街,我設立有展覽位置,讓更多人近距離觀賞到撲灰年畫。今年年初,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濮陽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劉小江向我推薦了一個直播平臺,還說“民間藝術+電商”是發(fā)展的大方向。于是,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加入了這個平臺。
在兩個月的線上培訓后,我在這個平臺上開啟了直播生涯。突然,我好像發(fā)現(xiàn)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一方面,我與喜歡非遺的網(wǎng)友在線互動,先后銷售出年畫作品86幅,銷售額4萬多元;另一方面,我還認識了很多非遺傳承人。就像我的昵稱“灰姑娘”一樣,很多非遺手藝人的名字都與自己的手藝特征有關,比如繡姐、香包奶奶、茶公主、紫砂君、牛管家、羊倌……在這個直播平臺上,全國各地的手藝人們還建立了自己的“家族”,取名“非遺潮”。我們聚在一起聊非遺文化和匠人精神,我們的口號是“非遺潮,潮中國,讓你的生活潮起來”……
有時也會遇到一些專家、學者。有一次,我在直播間遇到了哲學教授李安,他說第一次看到濮陽的撲灰年畫時很驚訝,這種畫看起來有點兒“俗”,但恰恰體現(xiàn)出了民俗文化的本質。還有一位國學專家馬新說,非遺藝人們在網(wǎng)上用自己的藝術講神話、講國學,其實是在講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宋紅麗在制作撲灰年畫
和這些專家、同行和愛好者聊得多了,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就像一個深不可測的海洋,是一個永遠也解釋不完的世界。文化基因和民族記憶不應被忽視和遺忘,而應該一直保存下去,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付出。
民間藝術是一個民族的“母親藝術”,能與它結緣,我感到很榮幸。我也希望有更多人通過直播平臺分享非遺故事,探討非遺直播轉型路徑,見證非遺人的成長之路,了解非遺人背后的故事,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專家觀點:
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fā)新活力
文:楊志敏
以2001年昆曲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起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走進國人視野已經近二十載。至今,我國已有40個項目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位。在政府主導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下,截至目前,我國已相繼公布了四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五批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各。▍^(qū)、市)公布了15777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432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3787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絕大多數(shù)縣(區(qū))也公布了本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
當今,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迎來了一個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給新時代的非遺保護提出了新的命題和要求,基于此,結合我省的非遺保護工作,筆者有一些思考。
非遺保護要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只有將非遺與時代相結合、與市場相結合,才能真正使“遺產”變成“資產”。比如,可以通過開發(fā)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賦予非遺產品系統(tǒng)性、普及性及經濟附加值,促進非遺產品的多樣化、市場化。例如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lián)合騰訊公司,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非遺”打造和推廣富有河南特色的“黃河之禮”新文創(chuàng),挖掘鈞瓷文化資源。未來,騰訊團隊還將從數(shù)字小程序、音樂、短視頻、QQ手辦、表情包、文創(chuàng)產品等六個維度,依托我省豐富資源,合力打造“老家河南”品牌,進而催生新產業(yè)的誕生。當下,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非遺文創(chuàng)走向市場,在年輕人中刮起了“非遺風”,非遺文創(chuàng)作為市場“藍海”,仍有巨大的開拓空間。
在邁進消費社會的當下,品牌的力量時刻影響著消費者,而非遺正是經過時間沉淀和信譽凝練的文化“品牌”。提升非遺的市場影響力,就要把“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如11月16日,“中國·西華第四屆胡辣湯大賽”在周口拉開帷幕,來自全省的48支隊伍激烈角逐,不僅提高了胡辣湯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還進一步強化了河南非遺美食胡辣湯的品牌效應,更有力推動了河南非遺技藝和優(yōu)質非遺產品走向全國,不失為一次積極有益的嘗試。
探索非遺傳承新趨勢,就要利用新技術、借力新媒體。如把互聯(lián)網(wǎng)+、VR、AR等高新科學技術元素融入非物質文化產品設計中去,增強其魅力,提升其價值。當下,借助“短視頻”賽道,非遺再次起航——近日在成都召開的“第九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jié)”上,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楊乘虎說:“在8.5億網(wǎng)絡視頻用戶中,短視頻用戶占到了7.73億。2019年開始,短視頻有了特別鮮明的轉型,內容上面體現(xiàn)出了非常鮮明的文化賦能的特點,比如刺繡、剪紙、印染皮影、竹編等非遺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短視頻平臺,變成了網(wǎng)絡傳播的熱詞和熱點。拿抖音來說,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抖音傳播了1200項相關內容,傳統(tǒng)文化短視頻就有6500萬條。在快手上,1800萬條非遺視頻,累計觀看超過300億,獲贊超過7億。”
直播帶貨的風頭正勁,今年6月6日、7日,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兩期“非遺傳承健康生活——河南省2020年非遺購物節(jié)”直播推介活動,邀請了傳統(tǒng)膏藥(濟世堂李占標膏藥)、綠茶制作技藝(信陽毛尖)、玉雕(鎮(zhèn)平玉雕)等18個非遺項目入駐,吸引觀眾超過55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劉成恩介紹:“明年準備針對非遺傳承人開展一期網(wǎng)上銷售培訓,增強他們利用新媒體的意識,培訓他們利用新媒體銷售的實操技能。”
當然,非遺保護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tǒng)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一如既往、久久為功,深刻把握當前非遺工作的新視野、新格局、新思路、新經驗、新趨勢,從而共謀新發(fā)展,實現(xiàn)新跨越,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fā)新活力。
- 歷時5年改造后全面開放,河南博物院——煥新更精彩 2021/1/5 9:49:06
- 云臺山國風音樂跨年盛典暨第二屆全球文旅創(chuàng)作者大會閉幕式在焦作 2021/1/4 15:59:42
- “豫”冷越燃!元旦假期,河南旅游實現(xiàn)開門紅! 2021/1/4 11:01:29
- 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和試點城市公布河南三地上榜 2020/12/31 11:06:48
- “老家河南 冬游中原”以人文美景盛邀吉林游客感受“老家”風情 2020/12/25 8: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