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念舊惡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1/16 9:12:13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明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大軍在土木堡將五十萬明軍打得全軍覆沒,俘虜了御駕親征的英宗朱祁鎮(zhèn)。大明群龍無首,人心渙散。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景泰帝,奉英宗為太上皇,并親自率師列陣北京九門外,一舉擊敗瓦剌大軍,瓦剌被迫放回英宗?梢哉f沒有于謙,中國歷史可能突然轉(zhuǎn)向;沒有于謙,明朝兩百余年的國祚延續(xù)也無從談起。
然而,英宗是朵奇葩,打仗很慫,搞政變的水平一流。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他發(fā)動政變,把弟弟趕下臺,終于奪回了念念不忘的龍椅,改元天順。英宗是個“念舊惡”的主,他念念不忘自己被挾持為人質(zhì)立于城下時,于謙拒開城門;他念念不忘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而使自己人走茶涼。于是,他捏造一個“意欲迎立外藩”的“謀逆罪”,殺了于謙。
因為“念舊惡”,明英宗自毀長城。就在于謙死后第二年,韃靼大舉進犯,明英宗滿面愁容,滿朝文武默不作聲,恭順侯吳瑾感慨地說:“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英宗聽了追悔莫及。
與明英宗相反的是齊桓公和曹操。
齊桓公成為齊國國君之前,齊國的公子糾曾同他爭奪君位。管仲為了幫助公子糾,射過齊桓公一箭,幸好射在了衣帶的構子上,不然齊桓公就沒命了。然而,齊桓公當上國君后,不僅沒有報這一箭之仇,反而委管仲以相國之重任。在管仲的全力輔佐下,齊國日益強盛,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宛城一戰(zhàn),張繡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曹操的左臂也被亂箭射傷,心里對張繡的仇恨可想而知。后來張繡投降,曹操“不念舊惡”,“執(zhí)繡手,與歡宴”,并拜張繡為揚武將軍。對此,《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是贊賞有加。
生活中,與人相處,出現(xiàn)誤會、摩擦、矛盾,在所難免,如果因此懷恨在心,計得失,算恩怨,針尖對麥芒,以牙還牙,以怨報怨,必然導致矛盾激化,關系緊張,雙方都陷入無休止的爭斗中。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仇恨心太重,往往使自己受苦,仇恨帶來的痛苦,讓人如困仇城。當心靈浸泡在仇恨當中,又怎么可能容得下快樂的陽光。
不念舊惡,于人,是一種寬容,于己是一種慈悲。只有原諒別人,才能放過自己,才能放快樂一條生路。很喜歡“相逢一笑泯恩仇”這句話,人生可以有恨,但切莫記恨,沒有過不去的恩怨,只有過不去的心情。
(作者:劉馳光 責任編輯:曾玉梅)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