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皮影戲在我國起源很早,傳說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時常想念,有個叫少翁的人,仿造李夫人的形象,用燈光照射到布帳上,武帝看到布帳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興,這可能就是皮影戲的雛形。兩宋時期,開封和杭州等地的市鎮(zhèn)上,設有許多影戲棚,演出三國故事等,非常熱鬧。元代時我國的皮影戲流傳到了緬甸、波斯、爪哇等地。清代乾隆時,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又把中國的皮影戲帶到了法國,并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它的演出,在歐洲曾轟動一時。
皮影戲中用以表演的皮質人形,稱為皮影。最初是用素紙雕刻成形,后來采用羊皮或驢皮制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罩油,然后通過燈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皮影人一般高約一尺,身上有若干關節(jié),用胡琴弦絞連,安上三至五根鋼質細桿。表演者在幕后操縱。通過燈光投影,非常生動和逼真。音樂伴奏和歌曲,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腔調。
皮影雕鏤精致,色彩鮮明?坍嫵龈鞣N性格特征的人物,主要著重于夸張人物的眉、眼、鼻、嘴和胡須等,用色有紅、綠、藍、墨等,每色又分深淺層次,文武小生、旦角、白凈及其他表演白臉膛者,用透雕;黑頭、紅凈和花臉等,則都用半透雕。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進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皮影人物多為側面造型。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