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劇中,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更夫按時辰敲打竹制響器的一幕:時近黃昏(一更,夜的開始),街上就開始傳來一陣陣“篤、篤、篤,天干物燥,小心火燭,水缸滿滿,灶倉清清!”之類的呼喊聲。這時,人們就會去看一看灶臺上有沒有火種,并將柴草拿凈。
其實,我國古人很早就有了防火意識!吨芏Y》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仲春二月,當天上的火星行將出現(xiàn)之日,宮廷中負責掌管用火的司員要敲著木鐸走街串巷,以做好防火的宣傳工作。唐朝皮日休在《人林屋洞詩》中曾說“腰下配金獸,手中持火鈴”。詩句中的“火鈴”就與木鐸一樣,只不過是銅質報更喊火燭的器具。
我國古建筑以木質為主,防火顯得尤為重要。歷朝歷代除了立法外,各家各戶還備有防火工具。普通人家常備有一口大缸,用于盛放生活用水和防火使用。有錢人家就不同了。唐朝,大戶人家開始使用水袋滅火。水袋由馬或牛皮做成,可裝三四百斤水,袋口綁起來,插進一根去節(jié)的竹子,水就可以通過這根竹子流出來,出現(xiàn)火災時,就由三五個壯丁抓著竹子,向著火點注水。水囊是宋代常用的滅火裝備。水囊用豬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裝著水,起火時,把水囊扔到著火點上以滅火。此外,北宋還有一種被稱為“唧筒”的滅火裝置,它既能汲水又能排水,在當時多用于灌溉。宋《武經(jīng)總要》載:“唧筒用長竹,下開竅,如絮裹水樣,自竅唧水。”值得一提的是,宋代還出現(xiàn)了專門的消防隊。北宋時汴京(開封)設置了專門的消防機構,稱為“軍巡鋪”。軍巡鋪的鋪兵都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救火時,鋪兵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有運水的、有滅火的,還有救護居民的。除了救火,軍巡鋪還負責防火,每到夜晚,鋪兵就要深入街頭巷尾檢查消防情況,并提醒居民注意防火。到了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主要街道都駐扎有“防隅軍”消防部隊。在這支部隊里,有一套嚴格的獎懲機制:對于聽從指揮并奮力救火的人,給予重賞;在救火過程中受傷的人,準以放假養(yǎng)傷;而玩忽職守或貪生怕死之徒,則依軍法治罪。
明清兩代明確規(guī)定,凡是故意放火燒自己的房子,卻燒了其他人的屋子和財物的,要將縱火者發(fā)配到邊疆充軍。此時還建立起既可防火又能緝盜的“銅鈴夜巡制”。據(jù)載:“皇城外紅鋪七十二座,鋪設官定十八夜巡,銅鈴七十有八。”“初更遭軍人搖振,環(huán)城巡警。”而國都紫禁城則在宮殿前放置大水缸(名為“太平缸”或“吉祥缸”)用于消防。水缸的水每天都要更換,防止有異味、生蚊蟲。冬天,水缸則要“穿棉衣”保暖,如果天氣特別冷,還要給水缸燒炭加熱,防止缸里的水結冰。
到了清朝順治以后,出現(xiàn)了“水龍”,據(jù)說這是從日本傳來的一種引水工具。清代詩人吳東發(fā)觀看“水龍”表演后做出“數(shù)人并力運樞機,呼吸縱送左復右”的描述。由此可推知,這是一種人力水泵類的滅火器具。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壓抬木質手柄,通過軟水管將裝在桶里面的水噴出來!肚鍖m述聞》中稱:“紫禁城內(nèi)禁區(qū)飭火蝕,乾清宮等到處機桶(防火器,亦名激桶)70架。”據(jù)史料記載,雍正元年,朝鮮大使來華,當?shù)弥?ldquo;水流器”可“救火災者也”,便告知朝鮮王,受到批準后就下令造置,自此該消防器傳到朝鮮。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