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的傳播、遺留,在古代是很困難的。最初用竹簡,一策(冊)書多么繁重;用縑帛和紙寫書,由簡策變?yōu)榫磔S,仍不很輕便。特別是每檢一事,必須全卷展開,也相當麻煩,同時它又是用手抄寫的,費時很多。這種情況,一直到發(fā)明了印刷術(shù)以后,書的形式,由卷軸變?yōu)閮皂,不獨檢書、保存,成書量大而方便,特別是書籍的流傳范圍擴大了。
但是,我國由簡策、石經(jīng)到印刷術(shù),也走了較長的一段路。在六世紀末葉的隋朝時,雖已出現(xiàn)了雕版印刷的萌芽,而唐時進展到精美純熟的階段。可是最初,只用以雕造佛像、佛經(jīng),那時雖間刻字書,而仍流傳不廣。到了十世紀——五代時期,才有正式雕印經(jīng)傳的出現(xiàn),但歷代“正史”,到宋代才陸續(xù)付刊。公元994年(宋太宗淳化五年),開始以《史記》、《前·后漢書》付雕;公元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度龂尽、《晉書》、《唐書》;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赌媳笔贰、《隋書》;公元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校刊《梁書》、《陳書》,于是諸史略備。這是我國后世講版本學(xué)的所謂“官本”。這期間畢昇于公元1041年到1048年間(宋仁宗慶歷年間),始創(chuàng)泥活字版,使書籍的印刷更為方便。
宋代刊書,除“官本”外,以坊刻本為最多。當時“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后人講究“版本”學(xué),迄今“版本”為藏書家所注目之珍寶。
宋代刊書,一、浙本。浙江的杭州,為宋代雕刻印書的中心。經(jīng)國子監(jiān)?钡臅,多數(shù)在這里雕印,稱為“浙本”,為宋版中最佳者。二、蜀本。為宋代在四川刻印的書。其字體最大,又稱“蜀大字本”。三、閩本。宋代福建以建陽、麻沙刻書最多。當時當?shù)厝艘蚤艠淠举|(zhì)刻版。榕樹質(zhì)軟,雕刻快速,但質(zhì)量不佳,在宋版中為最劣。
傳世的刻本書,以宋版為最早而珍貴,但因年代久遠,所存已經(jīng)不多了。其次而以“元刊”為最可貴(元刻本源出于宋,而勝于宋刻者)。因此藏書家們講究版本,經(jīng)常以“宋元” 并稱。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