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典雅 大氣磅礴——七號樓
七號樓1924年動工,1925年建成,樓高三層,其中半地下室一層,為當時主教學樓。七號樓平面呈“Ⅱ”字型,以青磚砌墻,底層墻面用水泥砂漿抹面,飾以橫向凹槽,二、三層墻面貫以通至檐口的塔斯干壁柱。歇山式屋頂四角懸挑飛檐,上置套獸,建筑四周屋頂出檐兩米,檐下全是垂柱及彩色木雕掛落,215個垂柱雕刻成覆蓮柱頭,其間鑲有2000塊做工精細,畫面內(nèi)容各異的鋃透雕花板。當時,一樓有部分教室;二、三樓大部分是教室,間有少數(shù)研究室;地下室基本上是理學院的實驗室及藥品儀器儲藏室。功能之齊全,超乎想象。
整座建筑青磚砌墻,立面層次豐富,裝飾細膩色彩明麗,愈顯華麗而典雅,是上世紀20年代中西建筑藝術(shù)完美結(jié)合的建筑精品。1937年6月,革命志士鄧拓為法學院進步學生,在此樓北門不幸被反動派逮捕。
現(xiàn)在的博雅樓,依然風采不減。綠樹掩映中,疊檐飛閣,古樸典雅;藍天白云下,雕梁畫棟,大氣磅礴。
塑造人生的第二課堂——東西十二齋房
看過《紅樓夢》的都知道,那上邊有“金陵十二釵”;而在河大,你可以看到“河大十二齋”。1921年,東一、二齋,西一、二齋建成,大大改善了學生的住宿條件;1926年東三、四、五、六齋建成;1952年,東七、八、九、十齋建成。十二齋自東十西二,遙遙相對,外觀一致。特別是東十齋,一字排開,如同琴鍵,精巧華麗的入口垂花門飾、淡雅樸素的灰色清水磚墻、簡潔明快的幾何形窗套、尺度宜人富于變化的坡屋頂、女兒墻,還有室內(nèi)那紅色油漆的實木房門、樓地板,做工細膩的木質(zhì)樓梯、扶手、欄桿別有風情。
古代的齋,多為家中孩子讀書的地方,即書房,是一個非常神圣的地方。學生宿舍取名為齋房,意在告誡學生要修身養(yǎng)性、好好讀書。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4月20日,愛國將領(lǐng)張學良親臨河大東齋房學生宿舍視察。
如今,齋房已不單純是供人使用和欣賞的建筑,它體現(xiàn)的更是一種文化。作為河大保留下來的校園早期建筑,齋房早已成為河南大學重要的人文景觀。它那古樸典雅的建筑風格、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不僅是中國近代建筑特定發(fā)展時期的體現(xiàn),更是河大歷史發(fā)展的重要見證。
抗日公演烽火臺——大禮堂
大禮堂與南大門遙遙相望,這幢宮殿式的建筑極具歷史感,青磚紅瓦,飛檐斗閣,氣勢恢宏。1931年,時任校長的許心武先生提出建大禮堂的動議。自1931年11月破土動工,至1934年12月落成,歷時三載,用資20萬元。當時河大的師生共計500余人,卻興建了可容納3000多人的大禮堂,足見河大的魄力。其規(guī)模之宏大,在當時全國高校中首屈一指,其設(shè)計之精美,工程進度之快,質(zhì)量之高,為當時國內(nèi)所罕見。
整個建筑主體為重檐歇山式復(fù)雜、多重屋頂組合,周邊四角挑起,左右對稱,上下一致高低起伏,變化多端。屋頂覆以青灰筒板瓦,各脊端有脊獸,門廳雕梁畫柱,檐下垂花柱、雀替、掛落均作透雕彩繪,龍頭、獅子、鳳鳥等動物圖案雕繪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全國也堪稱建筑藝術(shù)精品的大禮堂給人以氣勢雄渾、挺拔高峻、巍峨壯觀之感,不愧為中西建筑藝術(shù)風格巧妙結(jié)合的典范。
大禮堂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在全國高校中首屈一指,至今仍在使用。作為河南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標志,她見證著河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見證著河大學子的成長。1937年10月,抗日烽火燃遍全國,上海救亡演劇隊洪琛、金山、崔嵬、賀綠汀、冼星海率隊在大禮堂公演多次,從而把開封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向高潮。1950年4月河南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曾在大禮堂舉行。
大禮堂前東西干道,東部分稱為“東辰路”,西部分叫做“西月路”。“東辰路”是一條法國梧桐成行的大路,到了夏天,綠樹成蔭,葉兒婆娑,漫步其間,感受河大濃厚的人文氣息;“西月路”東北側(cè),是一個小花園,造型別致,層次感強,和它作鄰的是一個總體造型為飛機狀的十號樓——尚學樓,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分為三部分的理工綜合樓——薈學樓。
(出自最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