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為鄭國和韓國的都城,遺址在河南省新鄭市。東周初,鄭武公平鄶后,遷都其地,改名新鄭;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后,此地成為韓國的都城。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位于雙洎河與黃水交匯處三角地上,東為黃水,西、南為雙洎河。故城為相并列的東西兩城,西城呈一缺西南角的矩形,東西約2400米,南北約2800米。東城呈一缺東北角的矩形,東西寬約2800米,南北長約4300米,南墻在雙洎河之南,面積為西城的兩倍。兩城建于春秋時,夯土筑成,戰(zhàn)國時作過多次修葺。城墻底最厚處40~60米,殘存高15~18米。在西城北墻、東城東墻和兩城間隔墻處各有一城門。
西城內(nèi)中部有小城址,東西500米,南北320米,城墻基寬10~13米。北有大片密集的夯土基址,有的大到6000~7000平方米;分饔写呵飼r期的夯土臺基,東西80米,南北135米,高8米,內(nèi)有陶制下水管道,是巨大的臺榭遺址。在密集的夯土基址區(qū)有一座地下貯物窖室,平面矩形,四壁用土筑成,地面和墻壁鋪貼方磚,內(nèi)有五口貯物用陶井。城內(nèi)東南部為貴族墓葬區(qū)。東城有大量制骨、制陶、鑄銅、冶鐵等作坊遺址。城內(nèi)也有一些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墓地。
從遺址看,西城是宮城,宮殿區(qū)在中部以北和西北部;東城是大城,為居住區(qū)和作坊區(qū)。此城分宮城(城)、大城(郭),與臨淄齊國故城近似,東西城并列的形式又與燕下都(見燕下都遺址)近似,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的城市特點。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