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文化與中國人文精神(二)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4/11/17 10:19:16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濃濃思鄉(xiāng)情,悠悠故園心
懷念故土,思念親人是人類共有的感情。有意思的是,在中國文化中,菊花與思鄉(xiāng)也是密切相聯(lián)的。菊往往成為引以鄉(xiāng)愁、寄寓感情的一個觸發(fā)點。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菊花榮于秋天,而秋天則是登高懷遠的季節(jié)。古人有登高必賦的傳統(tǒng),觸目皆是的菊花,自然會引起文人的情感并出現(xiàn)在他們的文章中。其次,在山林草澤、竹邊籬下,隨處可見的野菊花,他們寂寞地開放,寂寞地衰老,正象征著漂泊無依的游子。名人唐寅《菊花》詩云:“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便揭示出這層道理。
一般而言,人之遠離故土,不外乎幾種原因,或為動亂所追,或為追求功名利祿。浪跡天涯的游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故鄉(xiāng)的情結(jié)會變得愈來愈深,故鄉(xiāng)的景物也會因距離而變得愈加美好。而居住地的一切,即使是美麗的,卻也會因了他鄉(xiāng)日月之故,變得觸景傷情,特別是在經(jīng)歷了仕途蹭蹬,人生坎坷之后,這種感受會愈加強烈。
眼前景物年年別,只有黃花似故人——凄凄別離意,深深懷念情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離別,也是一種人生的無奈。不管是兩地相思還是朋友離別,總是令人傷感的。在《詩經(jīng)》與《楚辭》中,就有好些反映別離內(nèi)容的作品。寫作于漢代的《古詩十九首》,有一半以上,都是關(guān)于游子思婦的題材。好在中國人雖傷感,卻不消極,即使天各一方,也不能隔斷朋友之間的互相關(guān)心,夫婦之間的黽勉同心。他們往往借物詠懷,表達思念之情。菊花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宋人孔平仲的《對菊有懷郎祖仁》見菊而思故人,寫得情韻深長:庭下金玲菊,花開已十分。多情能惠我,對景獨思君。秀色三秋好,清香一室聞。扁舟今夜雨,何處宿江云。
此詩中,士人運用了雙關(guān)的手法,詩中的“君”,既指日思夜想的好友,又暗寓庭下清香高潔的金玲菊,從而借物喻人,襯托出朋友高潔的品德和對朋友的關(guān)切之情。至于無名氏的“眼前景物年年別,只有黃花似故人”,則直接將菊花比作了思念不已的古人。
人生離別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而依依惜別,渴望相聚的感情卻是相同的。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對失意人生的友情關(guān)懷
中國的文人,受立德、立功、立言思想的影響,以道自任,或多或少地有著一些致君堯舜的抱負。在古代,要想實現(xiàn)抱負,出仕應該是最好的一條路了,然而仕途又是那么的狹窄,想要在這條路上競爭的人又是那么的多,即使走上了這條路,從田舍郎一躍而登天子堂,君王也未必就能采納你的百年大計,便是孔子,也有“沽之哉”之嘆。于是,眼看著年華老去、工業(yè)不顯,未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感遇》詩,就反映了這種思想: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雖言異蘭蕙,亦自由芬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輝。當榮君不采,飄落欲何依。
詩中榮茂芳香的菊花,其實正是年富力強的文人象征,而飄落無依的凋殘景象,也正是那些英杰們的日后歸宿。在此詩中表現(xiàn)出一種深沉的人道主義關(guān)懷。
由于仕途一帆風順者實在太少,大部分人久處江湖,遂不免生出些自怨自憐之情。明末吳門畫家唐寅,才高而命運多舛,便以風流才子自居,吟詩作畫,放浪形骸,希望藉此以忘憂。他的題畫絕句有:“黃花無主為誰容,冷落疏離曲徑中,盡把金錢買脂粉,一生顏色付西風。”等等。即便是唐寅這樣詩畫俱佳的成功人士,仍把自己看作是賣笑為生的優(yōu)孟之徒,其心境之蒼涼,可見一斑。
古人認為只有治國平天下,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事”。中國文人的入仕熱情,由此可見。即使是一些自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的隱士,其實在心靈深處,也是以建功立業(yè)作為人生理想的,隱居有時也是不得已。
(作者: 責任編輯:李海粟)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