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太室山積翠峰下,山梁環(huán)抱,名剎會善寺坐落于此。金秋時節(jié),記者于密林之中、綠樹墻垣之后一探究竟,禪意在心頭彌漫。
嵩山寺院眾多,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會善寺,是嵩山各大寺院中最具皇家氣派的一座寺院。它的前身曾是北魏孝文帝在嵩山的離宮,隋開皇年間賜名會善寺。孝明帝、隋文帝、武則天、唐中宗、唐代宗、宋太祖、清乾隆等帝王,都曾對會善寺敕詔、御書、頒匾。武則天更是在這里拜道安禪師為國師,從而使這座寺院更具皇家寺院色彩。
相比較少林寺、法王寺等寺廟,規(guī)模相對較小,進入大門,只有一個大院,正對大門的就是大雄寶殿。它沒有少林寺、法王寺殿堂高大,卻自有高貴的氣度與威嚴。會善寺大殿系元代建筑,是元代少有的現(xiàn)存實物例證之一。唐代的凈藏禪師塔、琉璃戒壇,元代大雄寶殿為嵩山唯一的元代木結構建筑,寺東柏林內的清代佛定意公和尚琉璃塔和兩座清式樓閣式塔,其質地和造型不僅是嵩山唯一的,而且均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會善寺的附屬文物有4座清代磚塔及大量石刻,其中琉璃戒壇和兩座閣樓式磚塔尤具價值。
會善寺曾經(jīng)規(guī)模龐大,建有凈藏禪師塔、戒塔,而且都在寺院之內,現(xiàn)在處于另一個軍營里的一座琉璃塔和另外兩座古塔,也都在寺院的范圍之內,可謂是當時氣度恢宏最大的寺院。現(xiàn)在其散存的東魏、北齊時期石刻造像,唐、明、清代碑碣33品(件),以及明代鐵鐘等文物,亦有較高的藝術、書法與史料價值。《道安禪師碑》,刻于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宋儋撰文并書丹,書法古樸老練,均為稀世珍品。
在中國乃至世界天文史上空,你就會發(fā)現(xiàn)曾從嵩山升起的兩顆璀璨奪目的星星:一是唐代的張遂(法號一行),一是元代的郭守敬。前者棄官入嵩山,隱于會善寺;守敬奉命改歷,建觀星臺于告成。這兩人一前一后,相差500多年,卻都立足嵩山致力于天文科學,為中岳郁郁的山水、燦爛的文化增添了光輝。
一行作為僧人主持寺院時,與元同法師共創(chuàng)琉璃戒壇。“歲成具戒者盈千,日受潔供者數(shù)百”,香火之盛,幾過東都(洛陽),這最終成就了一代佛教秘宗之祖;作為學者,他不僅編纂了《大衍歷》,且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實測了地球子午線一度的長度,比公元814年阿爾馬蒙的實測子午線要早90年。這種大佛大儒集一身的僧儒,真可謂空前絕后。
會善寺也是嵩山各大寺院中出高僧大德最多的寺院。深究天文的一行禪師外,曾“代神秀統(tǒng)其法眾”的禪宗北宗代表人物普寂,身披袈裟、精研佛經(jīng)、曾被女皇則天拜謁賜封的道安禪師,曾先后師從禪宗南北二宗的凈藏禪師,曾于會善寺戒壇納法、被稱為“講授長”的貞峻禪師,曾于琉璃戒壇門外撰書《揀公茶榜》的溥光禪師等等,均在會善寺留下了濃重的一頁。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