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根在河洛。在熠熠生輝的河洛文化中,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樂舞文化。千百年來,無數(shù)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鐘情于此,他們在洛陽留下了許多與樂舞有關的故事。馬舞,通 常指馬跳的舞蹈。與尋常所見馬戲團的馴馬表演不同,由舞馬表演的馬舞歷史悠久,但是史書上關于舞馬的記載不多,最早的記載出于三國的曹魏時期。到了唐代,舞馬技藝發(fā)展迅速。然而由于戰(zhàn)亂,唐代之后,馬舞逐漸在中原地區(qū)銷聲匿跡,至今保存的竹馬表演還帶有一些馬舞的影子。
1 起舞之馬源自西域
資料顯示,早在三國時期,曹植就曾向定都洛陽的魏文帝曹丕進獻大宛舞馬。這是中國引進舞馬的最早記載。曹植在上表中稱:“臣于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馬一匹……教令習拜,今輒已能,又能行與鼔節(jié)相應。” 由此可見,舞馬源于西域地區(qū)等域外良馬產(chǎn)區(qū)。良馬品種的形成及馴馬水平的提高,都與游牧業(yè)的發(fā)展密切相關。 就西域各國進貢的舞馬來看,它們不但天生體能較強,而且大多已被調教成功,在進獻時能當場進行表演。
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年)吐谷渾王拾寅獻舞馬,南朝宋文學家謝莊應詔作《舞馬賦》(一說《詠馬賦》):“觀其雙璧應范,三封中圖,玄骨滿,燕室虛,陽理竟,潛策紆,汗飛赭,沫流朱。至于《肆夏》(古樂曲名,泛指宴飲、迎送賓客之樂)已升,《采齊》(古樂曲名)既薦,始徘徊而龍俯,終沃若而鸞眄(miàn)。迎調露于飛鐘,赴承云于騖箭。寫秦垌(dòng)之弭塵,狀吳門之曵練。窮虞廷之蹈蹀,究遺野之環(huán)袨……”
南朝梁天監(jiān)四年(505年)吐谷渾再獻舞馬,南朝梁文學家張率作《舞馬賦》曰:“既傾首于律同,又蹀足于鼓振。擢龍首,回鹿軀,睨兩鏡,蹙(cù)雙鳧。既就場而雅拜,時赴曲而徐趨。”由此可見,這些舞馬都當場進行了精彩的表演。
根據(jù)史實推斷,中原地區(qū)馬舞活動的產(chǎn)生不會早于兩漢時期。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之后李廣利率大軍遠征大宛以求汗血馬,始有域外優(yōu)良種馬大量輸入中原地區(qū),舞馬和馬舞活動才得以隨著域外良馬的大量輸入傳播進來。到三國時期曹植上表獻馬,并對馬進行了訓練,“教令習拜,今輒已能,又能行與鼔節(jié)相應”,說明當時中原地區(qū)確實產(chǎn)生了馬舞調教技術。
洛陽博物館藏有唐代彩繪陶馴馬俑與舞馬,俑高約45厘米,馬高約50厘米,舞馬右前腿彎曲高抬,左前腿斜立蹬地,兩條后腿彎曲,三蹄緊扣于地,向后發(fā)力。這生動地展示了舞馬被馴服的過程,也證明了馬舞在唐代的繁榮。
2 舞馬銜杯為玄宗獻壽
雖然中原地區(qū)的馬舞活動產(chǎn)生相對較晚,但是馬舞藝術在中原地區(qū)被發(fā)揚光大,并在唐代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樂舞文化。隨著樂舞水平不斷提高,古人不但創(chuàng)造出字舞、花舞等形式,而且在人舞之外,也訓練獸禽蟲豸作舞。
《穆天子傳》有“鶴舞”之說,漢張雅能擊磬做樂而令鸞舞,南朝宋鮑照有《舞鶴賦》,宋代“臨安呈水嬉者”更能讓龜鱉鰍魚“戴戲具而舞”。歷代能人高超的調教技術,自然會影響到馬舞藝術的發(fā)展。唐代宮廷中的馬舞藝術非同一般。唐人稱馬舞為蹀馬,曽慥(zào)引《景龍文館記》說,唐中宗景龍年間,“宴土蕃,使蹀馬之戲,皆五色彩絲,金具裝于鞍,上加麟首飛翅。樂作,馬皆隨音蹀足,宛轉中節(jié)。胡人大駭”?梢,唐代的馬舞技藝足以讓胡人為之驚駭。
據(jù)明代胡震亨著《唐音癸簽》載,唐代有《舞馬傾杯曲》。唐代杜佑撰《通典》記載:“太宗貞觀末,有裴神符(西域疏勒音樂家),妙解琵琶,初唯作《勝蠻努》《火鳳》《傾杯樂》三曲,聲度清美,太宗悅之。”唐代皇帝對馬舞的喜愛一脈相承,《舊唐書·音樂志》載:“玄宗在位多年,善樂音。若宴設會,即御勤政樓……即內(nèi)閑廄引蹀馬三十匹,傾杯樂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jié),又施三層校床,乘馬而上,忭轉自如。”
出于對舞馬的熱愛,唐玄宗喜歡搞創(chuàng)新,曾令舞馬人在一張大床上,讓馬在舞馬人的指揮下,隨著音樂在床上旋轉起舞。詩圣杜甫對此頗不以為然,作詩批評玄宗的這種做法:“斗雞初賜錦,舞馬即登床。”
此外,唐玄宗還以他的生日(農(nóng)歷八月初五)為“千秋節(jié)”,過節(jié)時在興慶宮西南角勤政、花萼兩樓前的廣場上舉行盛大的文藝演出,場面宏偉,“其日未明,金吾引駕騎,北衙四軍陳仗,列旗幟,被金甲、短后繡袍。太常卿引雅樂,每部數(shù)十人,間以胡夷之技。內(nèi)閑廄使引戲馬,五坊使引象、犀,入場拜舞”。
唐代詩人張說欣賞馬舞之余,寫下六首《舞馬詞》,其中一首為:“萬玉朝宗鳳扆,千金率領龍媒。眄鼓凝驕躞蹀,聽歌弄影徘徊。”詞作不僅描述了舞馬的舞姿,而且可以歌唱。在另外一首《舞馬詞》中有如下詩句:“屈膝銜杯赴節(jié),傾心獻壽無疆。”意思為舞馬會屈膝跪下,馬嘴里銜著酒杯,“真心”地給玄宗獻壽,“祝福”玄宗萬壽無疆。
3 馬舞“演員”由馬到人
任何事物都會盛極而衰,馬舞也不例外。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玄宗倉皇入蜀,叛軍攻破長安,走上頂峰的馬舞藝術遭受戰(zhàn)火沖擊,從此,中原舞馬活動日漸衰落。自稱皇帝的安祿山對馬舞同樣喜愛,“安祿山見而悅之,既克長安,命搜捕樂工,運載樂器、舞衣,驅舞馬、犀象皆詣洛陽”。
據(jù)唐代鄭處誨撰《明皇雜錄》記載,當時安祿山“因以數(shù)匹(舞馬)賣于洛陽”。宋代《太平御覽》則提到“因以數(shù)十匹置于范陽”。安祿山被殺之后,這些舞馬“轉為田承嗣所得”。據(jù)說田不識舞馬,將其當戰(zhàn)馬來用。一日舞馬聞樂起舞,被視為妖,慘遭鞭棰而死。這樣,深受唐玄宗喜愛的舞馬初“盡入洛陽”,后“復散于河北”,“向時之盛掃地而盡矣”。
安史之亂雖被平息了,但是馬舞活動和日趨衰落的大唐王朝一樣,始終未能恢復到昔日盛況。在唐德宗之后,再無馬舞活動的相關記載。而明代方以智則斷言,“今之字舞,鞞拂猶存,無蹀馬魚龍之戲”。馬舞活動在中原地區(qū)真正銷聲匿跡了。
除馬舞外,早在唐代民間就流行一種以人裝扮成馬形的舞蹈表演。舞者身穿馬舞服飾,通過舞蹈來模仿馬的各種動作,表現(xiàn)馬的生動形象。這種馬舞一般由兩個人表演,其中一人戴馬的模型道具,模仿馬的奔跑動作上場,另外一人手持馬鞭緊跟其后,模仿趕馬人,配合跳馬舞的人表演各種動作。 在唐代段安節(jié)著《樂府雜錄》“舞工”條目中有人表演馬舞的記載,并且詳細敘述了馬舞的表演方式:“身穿彩衣,執(zhí)鞭,舞蹀燮(xiè),蹄應節(jié)。”
考古發(fā)現(xiàn),這種馬舞“演員”形象在新疆地區(qū)有明確的物證。1960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彩繪馬舞俑栩栩如生,三人一組,兩人裝扮成一匹馬,披上馬的裝飾形套,其中一人頂著馬頭,雙足作為馬的前肢,另一人扮成馬的后部,雙足作為馬的后肢,第三人頭戴少數(shù)民族尖帽,騎在馬背上充當騎手,右手執(zhí)繩,左手揮鞭,面帶笑容,昂首挺胸。這種表演形式與《樂府雜錄》的記載有一定共性。洛陽宜陽縣張塢鎮(zhèn)蘇羊村,傳承千年的“跑竹馬”表演,至今還帶有馬舞的影子,也可看成馬舞技藝在民間的默默生存和發(fā)展。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