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留阮氏 與閩臺客家阮姓源流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4/10/11 9:03:56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diǎn)擊次數(shù):
阮出自嬴姓,以國名為氏。阮氏得姓于殷商時期的阮國,殷商時代,有一個小諸侯國名阮國,故址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nèi)。商代末年,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滅阮國,其國民紛紛避難南逃,其后代以國名“阮”為氏。
阮國為商朝時的諸侯國,位于岐山與渭水之間(今涇川縣),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繁衍,西漢時,阮姓已進(jìn)入河南,并以陳留(今河南開封)作為主要的聚集地。陳留歷史悠久,其建都置邑的歷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時期。據(jù)《竹書紀(jì)年》記載:“帝寧居原(今河南濟(jì)源西北),自遷于老丘。”老丘即在今開封陳留附近。
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立梁孝王五子,次子劉明被封在濟(jì)川國,治濟(jì)陽(今蘭考縣東北)。公元前122年,廢濟(jì)川國改濟(jì)川郡,后郡治由濟(jì)陽遷陳留,改稱陳留郡。魏晉南北朝以后,我國各地姓氏郡望相繼出現(xiàn)。歷史上阮氏在陳留一帶名人輩出,為陳留郡氏族大姓。據(jù)《阮氏族譜》載,阮肇,字吾之,為陳留阮氏始祖。阮肇有二子:長子阮伯杜,官至司馬,生有三子,長子士薦、次子士會、三子士叔;次子阮唐杜有二子,長子祖衍、次子祖衡。三國時,陳留阮氏發(fā)展成為當(dāng)?shù)孛T望族。后來,以陳留為中心向四方播遷,而今已遍布全國各地。如今阮氏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5%,尤以贛、閩、魯、鄂4省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阮姓人口的57%。阮姓在中國姓氏人口中列第189位。 兩晉南北朝以前阮氏主要聚居在陳留郡,之后大批南遷,形成了以河南、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yàn)橹行牡娜缶劬拥,因此南方阮姓人口遠(yuǎn)遠(yuǎn)多于北方。
名人輩出的陳留阮氏
中國姓氏郡望,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陳留阮氏興盛于漢魏時期陳留郡尉氏縣的阮氏家族。漢魏文學(xué)家阮(約165~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屬河南省尉氏縣)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時曾受學(xué)于蔡邕,建安初,避役引退。曹操素聞名,召為司空軍師祭酒、管記室。當(dāng)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為阮與陳琳所擬,后徙為丞相倉曹掾?qū)佟?br />
阮擅長章表書記,與陳琳齊名。史載他曾在馬上為曹操草擬《致關(guān)西軍閥韓遂書》,書成呈曹操改定,操竟不能增減一字。今存代表作《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文氣順暢、舒卷自如,曹丕說他“書記翩翩,致足樂也”。阮在詩歌方面也有相當(dāng)成就,今僅存詩10余首,其名篇有《駕出北郭門行》,詩中描寫一孤兒受后母虐待情況,揭露了漢末世風(fēng)日下的社會狀況。又《詠史詩》二首,以“三良”殉秦穆和荊軻刺秦王為題材,批判了歷史上的暴政,整個詩篇充滿了人生悲涼。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阮有集5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阮元瑜集》,收入《漢魏六朝三百家集》中。
阮之子阮籍(210~263年),三國魏文學(xué)家、思想家,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尉氏縣)人,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
阮籍自幼任性不羈,喜怒不溢于言表,博覽群書,尤愛《老子》和《莊子》,嗜美酒,能呼嘯,曉弈棋,善彈琴。他曾到蘇門山專訪隱士孫登,返家后假托蘇門山隱士議論,寫下著名的《大人先生傳》,以抒胸懷。
阮籍才具很高,志向遠(yuǎn)大。他曾登廣武,觀楚漢戰(zhàn)爭之處,嘆道:“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又曾登虎牢山,望京邑而嘆。他有“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方”的雄心,也有“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的志節(jié),但由于其生逢魏晉亂世,名士很少能自全。為保身,他佯狂避世,力求不入仕宦。太尉蔣濟(jì)召籍為掾?qū),他言其才疏,不堪補(bǔ)吏;后雖勉強(qiáng)應(yīng)職,不久又稱病歸家。曹爽輔漢后,召他任參軍,籍亦假托疾病推辭。
阮籍在哲學(xué)上主張把自然與封建禮教相結(jié)合,以期“在上而不凌乎下,處卑而不犯乎貴”的境界。其詩專長五言,《詠懷》80余首,表現(xiàn)其嗟生憂時、苦悶彷徨的心情,對當(dāng)時的黑暗現(xiàn)實(shí)多所譏諷,詞語隱約,后人輯有《阮嗣宗集》。
阮籍之侄阮咸,陳留尉氏人,西晉名士、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歷仕散騎侍郎,補(bǔ)始平太守,與籍并稱“大小阮”。其性任達(dá),不拘禮法,當(dāng)世禮法者譏其所為,咸貞素寡欲,深識清濁,萬物不能移,其妙解音律,善彈琵琶,現(xiàn)代音樂界用的一種樂器——“阮”,就是因其善彈這種樂器而得名。
南北朝時期,陳留尉氏人阮孝緒(479~536年),字士宗,南梁目錄學(xué)家,少年通誦《五經(jīng)》,一生不逐富貴,隱居不仕。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6年),他博采宋齊以來公私圖書記錄,所撰《七錄》仿《七志》分類法,將當(dāng)時所見圖書6280種、44520余卷分為經(jīng)典、記傳、子兵、文集、術(shù)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稄V弘明集》尚保存55部序目。
阮氏名人除尉氏籍者外,尚有陳留人阮韜。阮韜(?~484年)字長明,陳留(今開封)人,為南兗州別駕時,刺史江夏王劉義恭求取資費(fèi)錢,堅(jiān)執(zhí)不與。后以風(fēng)度容貌被宋孝武選取為侍中。明帝時,出為江州長史,官至散騎常駐侍,金紫光祿大夫卒。
陳留人阮研,字文幾,官至交州刺史,善書,其行草出于王羲之,書藝精熟,為時人所稱贊。
魏晉南北朝時期,陳留郡阮裕、阮修、阮瞻、阮種、阮卓、阮孚、阮長之、阮放俱知名。因此,陳留阮氏成為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阮氏一大郡望。1000多年來,陳留阮氏在開封綿延不絕,今尉氏縣小陳鄉(xiāng)阮莊居住有當(dāng)年陳留阮氏后裔。尉氏縣現(xiàn)存有阮籍古嘯臺、阮籍墓等文物勝跡。
陳留阮氏南遷與閩臺客家阮姓之關(guān)系
西晉“永嘉之亂”后,晉代門閥世家的陳留阮氏被迫隨晉室南渡,阮咸遷居至江南一帶。 尉氏人阮孚南渡后,元帝朝為安東參軍,繼遷黃門常侍。尉氏人阮放,太學(xué)博士,歷遷吏部郎,成帝時為揚(yáng)威將軍,交州刺史。南朝元嘉二年(425年),寓居江左的阮彌之奉政入閩,任晉安郡太守。其在任期間“教稼穡,興學(xué)校”,深得當(dāng)?shù)匕傩論泶。元嘉十三?436年),阮彌之病逝,謚“忠惠”,欽賜祭葬,后建“忠惠阮公祠”供奉。陳留郡尉氏人阮卓,天康年間(566年)為新安王府記室參軍,奉使招慰交趾,后為德教殿學(xué)士。
阮肇的第十世孫阮仲恭(字大賓)出任刑部郎,寓居西藏山寺左,后遂居于此;第十三世孫阮大彰官至太守,遷居福建莆田;第十八世孫阮安所,唐天四年(907年)為歲貢,任邵郡教諭擇遷綏安左街巷。其后裔阮文富遷居寧化西之南坑(今寧化濟(jì)村鄉(xiāng)境)。明代時,阮文富從綏安凈安堡雙溪遷居寧化城上進(jìn)賢坊官圳上,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移居興善里上畬嶺窠莊場,后又轉(zhuǎn)徙至龍下里南坑。據(jù)寧化濟(jì)村(南坑)《阮氏六修譜》載,阮文富之父阮忠有四子:長子阮文富遷居寧化;次子阮文貴的曾孫遷居上杭;第三子阮文壽有三子,長子阮子仁居雙溪黃岡田,次子阮子義的后裔遷居江西興國衣錦鄉(xiāng)牛湖,第三子阮子福徙居福建客家的永定縣,為阮氏入閩客家重要的一支。福建阮氏作為陳留阮氏南遷的主要衍派,其后裔分衍于福建龍溪、晉江、莆田、寧德、建陽以及長樂、古田、羅源等地。
唐、宋以來,以陳留阮氏為主的北方阮姓族人已大規(guī)模遷徙至浙江、江蘇、江西、福建等省。 福建寧化濟(jì)村《阮氏族譜》奉阮肇為先祖。阮肇后人阮成,字仲容,登進(jìn)士,任揚(yáng)州同知,升南昌刺史,舉家移居南昌。阮肇后人阮士薦之孫阮元一,字思周,遷居湖廣。
元代,福建的阮豐道進(jìn)士及第,出任海南文昌縣正堂,后落籍于瓊,為海南阮氏開基始祖。明代末年,阮氏遷往臺灣。明永歷年間,阮恢為親隨營正總班,隨鄭經(jīng)入臺。清代康熙年間始,福建沿海地區(qū)的阮氏族人陸續(xù)遷徙至臺灣島內(nèi)各地。
清代,阮氏族人渡臺,以福建漳州、汀州、泉州為眾。乾隆中葉,汀州府客家永定縣,阮才林、阮望峰入墾今苗栗通宵鎮(zhèn);阮春琳入墾今苗栗苑里鎮(zhèn)。乾隆末葉,客家永定縣阮筑入墾今斗六市一帶;阮定軒入墾今臺北市北投區(qū)。嘉慶初年,阮立居入墾今嘉義竹崎鄉(xiāng)。道光年間,客家永定縣阮傳入墾今云林西螺;阮愛入墾今臺中市。同治年間,客家永定縣阮云清入墾今嘉義市;阮枝入墾今霧峰鄉(xiāng)。阮姓在臺灣姓氏人口中列第93位,為慎終追遠(yuǎn)、敦親睦族,臺灣嘉義市和屏東縣成立有阮姓宗親會和阮氏宗親會。
(作者:沙旭升 責(zé)任編輯:李海粟)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