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公元223年前后-公元263年前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嵇康接受阮籍的邀請來到洛陽,開始了京漂生活。
那個時候,統(tǒng)治階級在選拔官員時,講究“身、言、書、判”四才,首先取其體貌豐偉,因此,魏晉歷史上的美男俯拾皆是,如孔融、何晏、潘岳、衛(wèi)玠等。 嵇康“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與那些脂粉敷面的人相比,顯得特立獨行。因此,當有人在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面前,夸贊嵇康之子“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時,王戎就笑了,答曰:“君未見其父耳!”
因此,嵇康在洛陽街頭一出現(xiàn),頓時驚艷全城。
嵇康在洛陽一舉成名,除了“龍章鳳姿”,還在于他淵博的才識。當時的洛陽名士有兩種:一是一心想著儒家,就像阮籍,但已經(jīng)過時;另一種就是何晏、夏侯玄那些浮華公子,提不起人們的興趣。這樣,老的已經(jīng)過時,新的又不成器,在這個節(jié)骨眼兒上,嵇康來到洛陽,給京城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于是,“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的嵇康,尤為士人稱道。
嵇康和阮籍堪稱正始文學的璀璨雙璧,而嵇康創(chuàng)作的動人篇章,不僅以卓犖的才情彪炳當世,更以高尚的人格輝耀千秋。嵇康的詩文不僅風靡魏晉,而且影響至今,魯迅就是嵇康的鐵桿粉絲。魯迅對嵇康卓越的才華、高潔的品格由衷地敬仰,并從心靈上產(chǎn)生共鳴。
自1913年至1936年去世,魯迅校勘《嵇康集》十多次,樂此不疲。這一工作,幾乎貫穿了他文學寫作生涯的全部時間。魯迅一生,對前代作家詩文耗費如此心血,千方百計為之搜求、核定的,嵇康是唯一的一個。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