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學熱方興未艾,念《三字經(jīng)》成了時尚。洛陽有許多國學堂,學生們穿著漢服念“人之初,性本善”,宛如舊時私塾情景。私塾是什么來歷?舊時老師如何授課?近乎“差字布袋”的洛陽秀才,緣何成了舉人的老師?
82歲的洛陽老先生林振華,慣常穿一件灰藍色布衫,配千層底布鞋,風貌復古。 他小時候上過幾年私塾——根據(jù)他的年齡推算,那當是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事兒。 私塾就是私立學堂,也有人管它叫書館、教館、鄉(xiāng)塾。其實,私塾是清末民初才有的詞,以示與官辦學堂有區(qū)別,古人很少把“私”和“塾”連起來使用。
林振華記憶中的私塾,設(shè)在村里的一座火神廟里。那廟本是一孔窯洞,冬暖夏涼,只是沒有窗戶、電燈,陰雨天廟里十分昏暗。 教書的是村里有學問的老先生。村里人合伙將他請來,又在廟里擺上幾張書桌和幾個板凳,這兒便成了讀書的地方。
有錢人家,若嫌私塾條件不好,可以把先生請到家里去,一對一教書,這叫家塾。也有宗族大戶,在宗族內(nèi)辦族塾,將學堂設(shè)在寬敞明亮的祠堂內(nèi)。族塾一般不招外姓學童。 林振華上的類似族塾,卻比族塾開放:沒有年齡限制和姓氏限制,本村的孩子,只要愿意,就可以來讀書。
學生入學時,交一些糧食,就算學費。也沒有入學考試。孩子只要不聾不瞎不啞,向先生磕一個頭或是作一個揖,那就算拜師入學了。
舊時沒有鐘表。每逢雞叫,林母便喚兒子起床。林振華上私塾時,只有六七歲大,好奇心強、精力旺盛。他半夜迷迷糊糊醒來,沒聽見雞叫,瞧著月亮似要隱去了,忖度著天快亮了,便慌忙穿衣上學。
火神廟不掛門鎖,誰先到誰先進。林振華常常第一個到,點亮油燈,見里面一個人也沒有,神像黑黢黢的,甚是嚇人。他心里害怕,就轉(zhuǎn)到廟旁的河邊玩兒,一路上又叫又跳,給自己壯膽。倘若是夏天,衣著輕便,他會翻翻跟頭,或是尋麥秸垛躺上去補覺。
等到天大亮,先生來了,同學們也都來了,大家就開始讀書。讀到餓了,大家就回家吃飯。 那時沒有寒暑假,學期分短學、長學:短學一般是幾個月,先生只教學生認幾個字、學學記賬什么的;長學從農(nóng)歷正月半開學,直到臘月才散學,教學內(nèi)容比短學豐富。
林振華上的是長學,一直到12歲左右才罷學回家。就這,他已算是村里少見的文化人了。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