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古稱汴梁、汴京,我國著名古都之一,戰(zhàn)國時魏、五代時梁、晉、漢、周及北宋、金建都于此,歷朝號東都、東京、南京。王國維認為:“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此說為近現(xiàn)代戲曲學者所認同。
一、戲劇起于宋代
北宋建都開封,歷時160余年。王國維曾說:“至宋金二代始有純粹演故事之;故雖謂真正之戲劇起于宋代,無不可也。”如果這話不錯,當時開封應是孕育北雜劇的地方和全國最重要的戲曲演出中心。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多處提到當時開封的戲曲(宋雜劇)演出,如“勾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演《目蓮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這似乎是指商業(yè)演出。該書的《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賜宴》條和《駕幸臨水殿觀爭標賜宴》條都記載了雜劇演出。這種演出大抵相當于喜壽宴會或堂會演出,和當今新年京劇晚會相似!抖汲羌o勝》也記載有宋雜劇“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雜劇,通名為兩段”。看來宋雜劇是分三段。有人認為元雜劇(北雜劇)的一劇四折一楔即脫胎于此。
二、很多戲曲故事都發(fā)生在開封
王國維在論述金院本時指出,“開封是宋之東都……故多演宋汴京時事”,又說院本中人名、地名“他如鄆王、蔡奴、汴京之人也,金明池、陳橋、汴京之地也”。1127年北宋徽欽二帝被金俘虜,13世紀初蒙族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崛起,給金造成威脅,1214年金都由中都(今北京)遷至南京(開封)。金在北方統(tǒng)治100多年。宋、金、蒙古諸方相互爭戰(zhàn),社會動蕩延續(xù)了100多年(12世紀到13世紀后期)。開封作為宋、金都城的時間有270余年。起于宋代的戲劇,開封不能不是最重要的演出中心。
(北)雜劇劇目中,北宋開國皇帝及元勛戲、宮廷戲、包公戲、水滸戲、楊家將傳說戲占有重要地位。有人統(tǒng)計,以開封(汴梁、東京、南京)作為全劇或其中一折為背景的有38種之多,占全部現(xiàn)存雜劇的42%。其中流傳時間長、地域廣的有《殺狗勸夫》、《燕青博魚》、《謝天香》、《蝴蝶夢》、《灰闌記》、《救風塵》等。元代李潛夫編寫的《灰闌記》寫二母爭子,包公根據(jù)心理學和親情斷案,近代有英、德、法譯本流傳海外,布萊希特還改編為《高加索灰闌記》!堆嗲嗖~》描述燕青到汴京求醫(yī),結識燕順并義結金蘭同歸梁山。楊家將戲里涉及潘楊矛盾、趙德芳、天波府的許多戲都難以和開封分開。當今舞臺上仍常演不衰的《貍貓換太子》、《打鑾駕》、《遇皇后·打龍袍》、《楊排風》、《清官冊》、《狀元媒》、《野豬林》、《秦香蓮》、《竊符救趙》等戲曲的故事均發(fā)生在開封。
三、元曲大家白樸出生于開封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之一的白樸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生于開封。白樸的劇作有15種,現(xiàn)存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卿墻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和《流紅記》與《李克用箭射雙雕》殘折。其中《墻頭馬上》和《梧桐雨》的故事不斷以不同版本和劇種流傳上演,至今不衰。
白樸生長于宋、金、元政權對峙和嬗變的時代,但他一生政治上始終保持清白,有詞〈石州慢〉寫汴京故都,心境悲涼:
千古神州,
一旦陸沉,
高岸深谷。
夢中雞犬新豐,
眼底姑蘇麋鹿。
少陵野老,
仗藜潛步江頭,
幾回飲恨吞聲哭。
歲暮意如何?
怯秋風茅屋。
元代嚴禁農(nóng)夫市戶、良家子弟學演戲曲,不許戲曲藝人后人應試。舊時開封話說是戲曲藝人“低耷”。白樸以文學世家的名士,積極參與戲曲創(chuàng)作并有巨大成就,實屬難能可貴。
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為戲曲音韻學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原應指開封—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區(qū)域。至今京劇除“京韻”、“湖廣韻”外,還講究“中州韻”。
祖籍大梁的鐘嗣成的著作《錄鬼簿》記錄了元代重要戲曲與散曲作家的生平及著述,書成于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后又經(jīng)增補修訂。該書是研究戲曲、元曲的重要文獻,為歷代學者所引用。鐘嗣成不僅是學者,還是戲曲作家,創(chuàng)作了《章臺柳》、《錢神論》、《蟠桃會》、《鄭莊公》等7部戲。
四、周王府奏響戲曲第二春
到了明代,朱元璋的孫子朱有燉封于開封,封號憲王。他的戲曲活動應在15世紀。這是中國戲曲走向第二個鼎盛期的前奏。朱有燉洞悉音律,著有《誠齋樂府》和30多部雜劇。朱是皇孫貴胄,當然有條件排練演出自己編寫的戲曲。李夢陽有詩《汴中元夕》記載當時新春演出朱編戲曲時的盛況,“空中騎吹名王過,散落天聲滿九州”,“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還有“唱徹憲王新樂府,不知明月下礬樓”的詩句也描述了同樣的場景。金梁橋在開封市內,在明代是繁華的地方之一。
清末民初的詞曲學者吳梅(1884~1939)字瞿安,號霜臣,江蘇長洲(今蘇州)人,近代戲曲理論家、教育家和詩詞曲作家,是與王國維同時代的重要戲曲學者和作者,主要著作有《中國戲曲概論》、《南北詞學》、《曲學通論》等,于1917~1922年在北京大學任教,著名紅學家俞平伯是他的學生。吳梅于1909年到開封,曾寫下四首七律《大梁懷古》,其中有兩處提到明代戲曲演出的盛況,“秋風禁苑花綱石,明月礬樓樂府詞”和“西園花發(fā)催晨月,內府詞成付教坊。重對金梁橋外月,碧云無際月如霜”。
五、開封是京劇、昆曲的沃土
京劇自1790年三慶班進京開始孕育,到1840年前后形成,19世紀末進入第一個鼎盛期,這一時期有一位自號鳴晦廬主人的官宦子弟記述在12歲時來到開封,住在曹門里,去看茶園(清代戲院叫茶園,看戲不購票,只收茶錢)戲,到演出辦公室(掌劇者室)稍事休息,知道有兩位從北京來的青少年演員(雛伶)藝名十二紅、兩盞燈。當天兩盞燈演《掃雪》,十二紅演《定軍山》。后來又在堂會上看過《除三害》和十二紅演的《慶頂珠》(即《打漁殺家》),當時有一老年觀眾評論說:“是譚叫天音也。”(譚叫天即譚鑫培,譚派創(chuàng)始人,是當時的頂尖當紅演員)。過幾年又看過十二紅的《九更天》,他于己亥年由汴京回到北京。這段記述說明了京劇于清末民初在開封演出的盛況。
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開封一直是京劇、昆曲的沃土,演出長盛不衰。先后到過開封獻藝的藝術大師有梅蘭芳、荀慧生、李少春、馬連良、奚嘯伯;表演藝術家有韓世昌、徐碧云、鐘鳴歧、宋鳴嘯、宋德珠、許翰英、楊榮環(huán)、李玉茹、李薔華、關正明、小麟童、言少朋、厲慧良、小王桂卿、李元春、袁金凱、王泉奎等。他們給開封人民帶來了精湛的藝術,受到熱烈歡迎。
六、梅蘭芳開封義演賑災
1934年梅蘭芳在開封義演賑災。當時劉峙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命文壇名流鄭劍西、周寒僧到上海請梅大師蒞汴。同來者有王又宸、姜妙香、姚玉芙、劉連榮、朱桂芳、魏連芳、陳月梅、李非書、王少亭、苗勝春、王鳳歧、徐蘭沅、王少卿等。到汴次日,劉峙在禹王臺宴請梅劇團的藝術家。梅在人民會場演3場,又加演8場。省賑災委員會贈梅緞匾,上繡“災民受福,德音孔昭”。
當今開封籍的京劇演員有劉奎官,號稱“河南王”,開封大王莊人,著名花臉、紅凈,先后拜蘇庭魁、范寶亭為師,與周信芳同學。多年與張君秋合作的小生演員劉雪濤也是開封人。另外,中國京劇院的凈角演員景榮慶,開封人,早年曾與梅蘭芳大師合作《霸王別姬》等劇,現(xiàn)在雖然年事已高,還在一些紀念性活動中或為提攜青年演員而亮相舞臺或熒屏。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