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發(fā)源于華山南麓的陜西省洛南縣,經洛南縣、河南省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區(qū),在偃師市楊村納伊水后入鞏義市,在鞏義市神堤村北入黃河,全長約447公里。洛河是潼關以下黃河最大支流,伊河是洛河最大支流,二水匯流后稱伊洛河。
黃帝之時,大臣倉頡曾在洛河之濱造字;大禹之時,洛河爬出了一只神龜,背負“洛書”,書中是治理國家的九項大法,今留有“洛出書處”古碑。
這里地處“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國”;這里最早邁入文明時代門檻,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和原點;這里是十三朝故都所在地;這里是五大學說的淵源地,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對禮樂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道家學說誕生于洛陽,佛家學說首傳于洛陽,魏晉玄學形成、興盛于洛陽,宋明理學創(chuàng)立于洛陽。
這里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眾多姓氏的起源地,這里的牡丹甲天下!在這里,許慎完成了《說文解字》,班固著《漢書》,陳壽寫《三國志》,司馬光撰《資治通鑒》。這里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天文歷法著作《夏小正》,張衡曾在洛水北岸觀測天象、測報地震,蔡倫曾在伊洛之濱造紙。這里出土的原始瓷器殘片,是迄今最早的原始瓷器殘片;這里出土的青銅鼎、青銅爵,被分別稱為“華夏第一鼎”“華夏第一爵”;這里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們譽為“超級國寶”。這里有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洛陽,歷史滄桑數(shù)不盡!
洛水流出的五個“一”:
■一個牡丹畫村
洛陽市孟津縣平樂村,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農民畫牡丹,現(xiàn)已有700多人專門從事牡丹畫的創(chuàng)作。
■一部石刻唐史
千唐志齋有2000多塊唐代墓志,這是國民黨將軍張鈁為其收藏而建。這些墓志占全國出土唐志總量的40%,可以說是一座唐人的檔案館,一部唐代人自己留下的史料。
■一方澄泥硯
澄泥硯制作是很復雜的一個過程:原料采集在河的旋渦之處;過濾、檢測、雕刻成型,為了不傷及物件,只能用竹刀;然后放入爐中燒制,窯變成黑、黃、赭等不同顏色……成硯之后叩之如鐘、宿墨不腐。
■一碗牛肉湯
“早晚喝湯”是洛陽人的習慣。對洛陽人來說,晨間一碗熱氣蒸騰的牛肉湯,就代表了古都的愜意生活。
■一碗漿面條
漿面條是洛陽民間的傳統(tǒng)面食,也叫“漿飯”,其獨特的酸味深受洛陽人鐘愛。在洛陽有“漿飯熱三遍,給肉都不換”的俗語。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