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午后,雖說陽光明媚,依舊的春寒料峭。與朋友相約至內環(huán)路附近拜謁祥符縣文廟。我早就知道開封除了文廟街的府文廟之外,在宏學街還有祥符縣文廟。府文廟我去過多次,但是祥符縣文廟卻是向往很久,始終不得親見。這里面有很多理由,但是最重要的理由是我的懶散,致使很多年一直沒有走近它。幾十年來,祥符縣文廟一直偏安于小南門內的一家工廠里,當年的文廟建筑一度被工廠作為倉庫使用,供奉孔子的地方,開始了經營生產,一如后來某些社會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寫真——文化被經濟“綁架”。
被經濟“綁架”的祥符縣文廟一直牽動著我的心弦,好像是2006年,當時媒體報道了祥符縣文廟命運堪憂,那家工廠請示拆除祥符縣文廟大成殿。理由是該“企業(yè)多年來一直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tài),早已資不抵債,多個投資商都因為坐落在廠區(qū)的祥符縣文廟大成殿不愿投資,該文物已成為盤活本公司資產解決職工難題的主要障礙”。他們請示市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將該大殿盡快拆除”。在向市里有關部門遞交的報告中還寫道:“此大殿為嚴重危房,已無任何價值。”據說當年的開封市文物局拒絕拆除文物,文物局工作人員多次到現(xiàn)場勘查均被拒之門外。當時開封市文物局的黨支部副書記馬榮宗曾多次到周邊的樓房內,監(jiān)視大成殿是否還在,F(xiàn)在看來貌似可笑,實則可悲。后來我想,如果沒有當年他們的堅持,祥符縣文廟現(xiàn)在也許已成了文字中的標本了。
春風拂面,帶領我尋找祥符縣文廟的這位朋友不但精通文物知識,而且還是熱愛開封文化的民間志愿者。如果不是有人引領,估計我再走過幾次也不會找到祥符縣文廟的大成殿。當年的那家企業(yè)已經被開發(fā)成小區(qū)。物業(yè)人員詢問我們找誰?我們說看看文廟的大成殿,物業(yè)人員十分熱情地指引我們說,附近還有一個碑廊。穿過幾座庭院式的樓房,青石蔓延至一廣場,大成殿矗立在周邊的建筑中,越發(fā)顯得俊秀挺拔和文化韻味十足。我知道杞縣孔廟內現(xiàn)在還存一大成殿,估計是庭院狹小的緣故吧,遠遠沒有祥符縣文廟大成殿大氣、輝煌。這是豫東地區(qū)保存最為完好的文廟建筑了,開封府文廟僅余欞星門,其余建筑全部消失。而祥符縣文廟還有宏大的主體建筑依存,這里紅墻綠瓦、雕梁畫棟、大殿屹立,建筑端莊威嚴周邊青石鋪地。
文廟,一個遙遠的絕響,在歷史上這里除承擔著祭祀孔子的責任,在孔子誕辰的時候還要舉行大祭。文廟里面不僅設有學堂,而且還是地方科舉考試的場所。祥符縣文廟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明清兩代,形成了“儒學治天下,文廟遍全國”的局面,于是京師、省會、府治、縣治均修廟建學,開封府治與祥符縣治雖同在—個城市,卻有兩廟、兩學。而且府、縣儒學生員各有固定編制。祥符縣文廟是由原來的云老寺改建而成,《汴京遺跡志》載:“云老寺,在儒林街北,元末兵毀。其遺址今為祥符縣儒學。”由于該文廟所在地地勢低洼,崇禎十五年黃河水灌城,該文廟被水淹沒,建筑物遭到破壞。清順治十一年又重建。《開封市志》記載,康熙六年,祥符縣知縣聶琰把祥符縣文廟改建至現(xiàn)址。《河南文物名勝古跡》一書則稱是康熙元年遷到現(xiàn)址。宣統(tǒng)元年《祥符縣志》中關于縣學宮的描繪十分有趣,原來祥符縣文廟沒有正門,正門位置由一道照壁矗立,卻在東西兩邊圍墻上設有側門。按照文廟慣例,一個地方出了狀元,當地文廟才會打開正門,不出狀元就永遠不開正門,這就顯示出狀元的尊貴和百姓對狀元的敬仰之情。即便沒有出狀元,緊閉的大門無形中也會鞭策在文廟進修的學子要奮發(fā)圖強,力爭大門始為君開,從而成為一種激勵手段。
過去祥符縣文廟前有泮池,是一個外圓內直的半圓形水池,位于文廟的第一道門欞星門前,上架拱橋,橋的正式名稱為泮橋。泮池意即泮宮之池,因孔子在后世受封文宣王,因此,以泮池為規(guī)制,修建于文廟之外。它是中國古代地方官學孔廟型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方官學的代表,是儒家思想“孔澤流長”的象征,具有莊嚴性和神圣性。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要進行“入泮”的入學儀式,以此來勉勵自己苦讀詩書。古時學子在學習之余,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檐上以示文才。大成殿是祥符縣文廟的主要建筑,位于該文廟內,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廟宇,因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貢獻而得名。在古代,只有官員可以由大成殿的大門出入,一般士子只能從旁邊進出。由于經過多次兵燹水災,祥符縣文廟一度被毀壞。光緒九年,巡撫李鶴年復修。此次修繕力度較大,不但重建彝倫堂、東西齋房,而且還改建了崇圣祠、大成殿、東西兩廡、齋宿所、欞星門及左右門樓。增建了名宦、鄉(xiāng)賢二祠。祥符縣文廟在不斷重建和修繕中延續(xù)了文脈。1948年,祥符縣文廟基本保存完好。后來工廠建在了那里,舊殿房年久失修,加上工廠生產的需要,原有殿房逐步被拆除改建,僅存一座大成殿。
現(xiàn)在僅存的大成殿在春日的陽光下格外華美,古典建筑為懸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面闊5間,進深3間,前檐出廈,前墻為木欞窗,紅廊柱。殿宇宏偉,它與開封府文廟南北呼應,反映了清代開封府文化教育的水平與規(guī)模。其主體建筑大成殿是豫東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的一座古文廟建筑遺存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