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御碑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4/1/21 14:58:4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近日,記者跟隨劉海永老師來到文廟街文廟舊址,尋訪開封康熙御碑。記者看到存放康熙御碑的學宮遺址附近因為施工,墻壁撕裂了一個大口子,通過一片廢墟走近御碑。碑廊紅柱斑駁,屋頂部分坍塌,有些蒼涼感,但是那些御碑依然樸實無華。
劉海永告訴記者,開封府文廟在明代永樂五年(1407年)稱開封府儒學,原址幾經遷移,在清順治九年(1652年)的時候,知府朱之瑤將文廟遷至今址。朱之瑤“建左廟右學”,“左廟”即文廟,“右學”即學宮。據(jù)《開封府志》記載:“廟中大成殿七楹,戟門三楹,欞星門三楹,外為泮池。左右建圣域、賢關二坊,名宦、鄉(xiāng)賢二祠,在戟門外東西各三楹,啟圣祠三楹。在文廟后廟西為儒學大門儀門各三楹,明倫堂五楹,千秋道脈房一座。后建尊經閣東西旁房各九楹,儒學教授宅一處,在文廟東,前堂三楹,后堂三楹。”由于水災兵燹,現(xiàn)僅存欞星門一座。
“廟西儒學,又稱學宮,后改為學校,一度為開封市九中,開封市九中遷到東郊后,部分被教育局教研室使用,后被開封第一師范學校使用。”劉海永說,文廟舊址原來是開封市七中校址,開封市七中搬遷到學院門后,舊址為開封第一師范學校接管。原來古代建筑遺留下來的一堵大殿的后墻被“古為今用”,一面蓋起廁所,一面蓋了民房。1979年,藏在墻內的康熙書寫的6塊御碑,被經年沖刷露出廬山真面目。
劉海永說:“ 1984年,開封第一師范學校在修建校舍時,該校后院廁所北壁上的6塊康熙御碑重見天日。”這6塊御碑分別是:“功存河洛”碑(長3.04米,高0.33米)、“嵩高峻極”碑(長3.19米,下部沒于土中)、“靈瀆安瀾”碑(長3.4米,高0.95米)、“昌明仁義”碑(長3.05米,下部沒于土中)、“沇濟靈源”碑(長3.6米,下部沒于土中);還有一塊字跡剝落,似屬詩文。每塊碑上都有“康熙御筆”的印璽。后來經過市政協(xié)委員的連年視察和呼吁,大概是在1996年的時候,在欞星門里面新建成的碑廊收納了這些御碑。
如今,康熙為河南幾個名勝題寫的這些匾額,在原地大都殘失,這批意外保存在開封的康熙御碑見證了當年康熙帝文治武功、勵精圖治的片段,隨著時光的變遷,這批御碑愈發(fā)顯得珍貴。
(作者:王蘭蘭 責任編輯:劉懿鑫)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