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誕生于唐安西大都護府碎葉城(今中亞一帶)。李白是唐代大詩人,與杜甫齊名,并稱“李杜”,趙翼有“李杜詩篇萬口傳”之譽。李白的詩歌閃爍著積極浪漫主義的藝術(shù)光輝,是屈原之后古典詩歌的一代楷模。唐文宗時,下詔以李白的詩歌、裴旻(上日下文)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天下三絕。
李白一生,和嵩山很有因緣,曾多次到嵩山游歷訪友。開元十四年,李白離開揚州,在陳州(今河南淮陽)拜訪了刺史李邕后,來到了嵩山南麓的汝州,本想到東都洛陽一觀東都和嵩山風光,但因囊中羞澀,只好到南陽游歷。在南陽結(jié)識了詩人崔宗之,崔宗之邀請李白到他的嵩山別業(yè)隱居,而胸懷大志的李白沒有答應(yīng),又一次與嵩山失之交臂。不久李白游歷到湖北襄陽,在著名詩人孟浩然處結(jié)識了隱居嵩山的著名隱士元丹丘,自此對嵩山十分仰慕。
開元二十年秋天,年屆三十的李白來到了嵩山,盡訪嵩山勝跡。吹笙跨鶴的王子晉最使李白神往,但時隔千余年無處尋覓,無奈寫下了《感遇》一詩:“吾愛王子晉,得道伊洛濱。金骨既不毀,玉顏自長春。可憐浮丘公,猗靡與情親。舉手白云間,分明謝時人。二仙去已遠,夢想空殷勤。”聽說嵩山有個女道士焦煉師,住在少室山下石室中,已經(jīng)兩百多歲了,看起來僅有五六十歲的樣子,不食五谷,身輕體健,行走如飛,千里之遙,朝發(fā)夕至,于是李白就在嵩山到處尋求。一連找了多日,連焦煉師的影子也沒有見到,只好寫下了《贈嵩山焦煉師》一詩,表示甘愿跟她修道學仙的心情。
然后,李白便往潁陽,到嵩山的余脈紫云山訪問故友元丹丘,二人“同衾臥羲皇”,極盡“方從桂樹隱,不羨桃花源”的安居之歡?吹皆で鹦虏返膭e業(yè)潁陽山居,北依馬嶺,連峰嵩丘,南瞻鹿臺,極目汝海,云巖掩映,景色優(yōu)美,李白心里非常仰慕,真想和元丹丘一塊隱居,于是接連寫下了《題元丹丘山居》、《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觀元丹丘座巫山屏風》、《元丹丘歌》等幾首詩。其中《元丹丘歌》最為著名:“元丹丘,愛神仙。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峰長周旋。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 另外,還有《題元丹丘山居》:“故人棲東山,自愛丘壑美。青春臥空林,白日猶不起。松風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羨君無紛暄,高枕碧霞里。”這兩首詩表現(xiàn)了對元丹丘隱居生活的向往,充分表達了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元丹丘還特地請李白將《題元丹丘山居》一詩寫成一個大橫披,請工匠托裱后懸掛在其山居的草堂壁上。
李白在《題元丹丘潁陽山居》中,說:“仙游渡潁水,訪隱同元君。忽遺蒼生望,獨與洪崖群。卜地初晦跡,興言且成文。卻顧北山斷,前瞻南嶺分。之子俁逸趣,而我飲清芬,舉跡倚松石,談笑迷朝曛。益愿狎青鳥,指衣棲漢噴。”這里不僅描寫了丹丘所處的幽美環(huán)境和隱居生活,而且表達了他們“舉跡倚松石,談笑迷朝曛”的親密友誼。
這年冬天,李白離開了登封,到了洛陽龍門,在龍門香山寺壁上留下了《梁甫吟》一詩。在洛陽盤桓至春天的李白在一個月夜聽到了有人吹奏玉笛《折楊柳》,這激起了他的思鄉(xiāng)之情,就寫下了《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折楊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于是便起程回到了安陸家中。這一次,李白在嵩山地區(qū)呆了將近半年時間。
五年之后,李白從太原元演處回到了洛陽。元演的父親是太原府尹,臨行前,除送給李白一大筆盤纏外,還送了一領(lǐng)價值千金的狐裘和一匹五花馬。在洛陽遇到了從蜀中訪道回來的元丹丘,元丹丘邀李白到他的潁陽山居小住,李白因想念女兒而婉拒。分手第二天,已回到潁陽的元丹丘又派人送信來,信后還附有岑勛的一首詩,詩中說渴慕已久,機會難得,已置酒相待,因此請李白務(wù)必到潁陽山居。于是李白便第二次來到了嵩山。而正是這一次,李白在嵩山寫下了著名的詩歌《將進酒》。
潁陽山居,李白是故地重游,和岑勛雖是初次會面,但彼此因元丹丘也神交已久。一天,三人一齊游覽了嵩山紫云山,遙望黃河,蜿蜒東來,好像自天而降,東都洛陽也盡收眼底;氐缴骄訒r,月亮已出來了,他們一邊在院中開懷暢飲,一邊高談闊論。最后談到寫詩,岑勛求和,李白馬上就寫了一首《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自比為黃鶴,在“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中,李白又揮筆寫下了千古名篇《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fù)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斤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此詩借酒澆愁,表達了雖生逢盛世,但懷才不遇的壓抑心情。住了一段時間后,李白告別他們二人回家,并寫下《潁陽別元丹丘》一詩。
除此之外,李白還有一次和嵩山的約會。李白后來云游廬山、霍山一帶,元丹丘又從嵩山發(fā)來邀請,李白這一次本下定決心“舉家就之”、“長往不返”,因此寫下了《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爾能折芳桂,吾亦采蘭若。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但從手頭資料上看,沒能找到李白重游嵩山的記載。
李白一生寫了大量的詩歌,有關(guān)元丹丘的就有十多首,不僅表現(xiàn)了他們真摯的友誼,而且反映了他積極入世,時刻關(guān)心國事、憂國憂民、不忘建功立業(yè)的政治熱情和傲岸不羈、蔑視豪權(quán)、追求美好的理想。李白與嵩山有關(guān)的詩歌還有很多,像《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送楊山人歸嵩山》、《嵩山采菖蒲者》、《送于十八應(yīng)四子舉落第還嵩山》、《贈盧征君昆弟》、《口號贈盧征君鴻》、《酬崔五郎中》、《奔亡道中二首》等。他甚而將嵩山作為家鄉(xiāng)看待,他在《送楊山人歸嵩山》中說:“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
現(xiàn)在,登嵩山峻極峰的途中,中岳行宮西南峭壁上刻有李白的《贈嵩山焦煉師》一詩。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