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封筑城鄭莊公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3/12/27 8:55:1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開封的名字來歷與一座古城有關。這座古城叫啟封。啟封與歷史上一位比較牛氣的諸侯有關。這個名叫寤生的人,是春秋初年鄭武公掘突之子,人們稱他為鄭莊公,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
鄭莊公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也是個有修養(yǎng)的人。我們現在說的“多行不義必自斃”、“黃泉相見”、“其樂融融”就出自他的口。
鄭莊公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武姜。鄭武公十四年是公元前757年,武姜生下了寤生,鄭武公十七年,又生少子叔段。喜歡老疙瘩大概是人之常情。雖然史書上說,因寤生出生時難產,驚嚇了姜氏,所以姜氏不喜歡他,但寵愛他的弟弟叔段是無疑的。武姜多次在武公面前說叔段賢,“欲立段為世子”,但鄭武公一直不答應。武公病逝后,寤生就繼承了君位。
雖然寤生繼承了君位,但武姜心里一直不甘心。鄭莊公元年,即公元前743年,武姜要鄭莊公把制地作為叔段得封邑。因為制邑地勢險要,鄭莊公沒答應。武姜又威逼莊公把京封給叔段。京是鄭國的大城市,城垣高大,人口眾多,且物產豐富,莊公雖然心里不愿意,但礙于母親的情面,也只好答應。
叔段到京邑后,號稱京城太叔。仗著母親武姜的支持,招募勇士,加固城垣,囤積糧草,訓練甲兵,加緊擴展自己的勢力。他與武姜合謀,準備里應外合,襲鄭篡權,把寤生干掉。
鄭莊公深知自己繼位母親大為不悅,對武姜與叔段企圖奪權的陰謀也清清楚楚,但他卻不動聲色。叔段在京城的反常舉動引起了人們議論。大夫祭仲對莊公說:“凡屬都邑,城垣的周圍超過三百丈就是國家的禍害。所以先王之制規(guī)定,封邑大的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封邑中等的不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國都的九分之一,F在叔段的京邑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莊公很無奈地說:“我的母親要這樣,我哪里能避開這個災禍呢?”祭仲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給叔段安置個地方,不要讓他再發(fā)展蔓延。蔓延的野草尚且難除,何況是您受寵的兄弟呢?”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先等等看吧。”
莊公一次次退讓,促使叔段篡國稱君的野心日益增長。不久,叔段又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同時聽命于自己,接著又把京邑附近的兩座小城也收入他的管轄范圍,所控制的地域擴大到廩延。
莊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在母親武姜的慫恿下,叔段親率甲兵萬人準備襲擊鄭都,武姜準備開城門接應。莊公得到叔段起兵日期的密報,說:“該是動手的時候了!”他命令大夫公子呂率200輛戰(zhàn)車討伐叔段。京邑百姓聞訊,紛紛叛段。叔段大敗潰逃,逃奔到鄢。鄭莊公又率兵追擊,最后,無奈的叔段外逃共國(今河南輝縣)避難。所以,歷史上人們又把叔段稱為共叔段。
莊公當然對母后武姜十分惱恨,一氣之下,把她逐出國都,軟禁在城潁。他發(fā)下毒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但武姜畢竟是自己的母親,鄭莊公不久又后悔起來。他既思念母親,又不愿違背誓言,就叫人修筑了一座高大的土臺,思念母親時,就登臺向城潁方向眺望。后來人們就把這夯土臺叫“望母臺”。
當時在穎谷管理邊境事務的穎考叔看破了莊公的心思。一天,潁考叔向莊公獻貢,鄭莊公賜食,沒想到潁考叔卻把肉打了包。鄭莊公很奇怪,便問他為什么這樣。潁考叔說:“小人有母親,小人的食物她都吃過,還沒有吃過你的肉羹。請讓我把這些肉拿去送給她。”莊公自然很感慨:“你有母親,誰又沒有母親呢?可是……”潁考叔看透了莊公的心思,便給他出了個主意:“您在這件事上憂慮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到有泉水的地方,再挖個隧道與您母親相見,難道誰說不是這樣呢?”莊公聽了很高興,就讓穎考叔辦理這事。隧道挖好后,莊公在地下見到了母親,十分感慨地唱道:“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武姜走出隧道,也說:“隧道之外,心中快樂自在!”母子情意恢復如初。
鄭莊公“克段于鄢”,成功地處理了內政方面的問題,實現了國力的統(tǒng)一,為爭霸中原奠定了基礎。當時鄭莊公還是周平王的卿士,權利非常大,這也為他借周王名義討伐不聽話的諸侯創(chuàng)造了條件。公元前721年,鄭莊公就發(fā)兵攻打近鄰衛(wèi)國,從此走上了擴張的道路,包括對周天子也不恭起來。
周王室東遷,主要依靠鄭國和晉國的力量,故周鄭關系甚密。從鄭武公開始,鄭國就借周天子的余威和自己在周王朝掌握實權的便利條件,東征西討,擴張領土,成為公元前8世紀最強大最光輝的封國之一。到鄭莊公時,雖然還兼任著中央政府左卿士、也就是總理的位置,但他對這個職位已經基本上沒有什么興趣了,不僅很少去洛邑中央政府辦公,即使偶爾去一次,也是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周平王念及鄭桓公為保衛(wèi)王朝與西戎侵略者戰(zhàn)斗而壯烈犧牲,念及鄭武公率軍勤王并護送王朝東遷立下的汗馬功勞,只好勉強忍耐。
隨著鄭國日益強盛,周平王也擔心朝政大權被莊公操縱,便刻意削弱莊公的權力。公元前720年的一天,虢公季父去朝覲周平王。平王和虢公季父聊得高興,就表示要將鄭國的土地切一塊賞給虢公,希望虢公留在王朝主持政務,代替鄭莊公。虢公是個聰明人,心想:要鄭莊公的土地?這不是老虎嘴里拔牙嗎?還要奪他權代他的職?虢公聽都不敢聽,急急忙忙回自己國家了。鄭莊公聽說這事后很生氣,當然后果也嚴重,并以此要挾?蓱z巴巴的周平王提出“周鄭交質”,也就是各自把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交于對方。周太子名叫姬狐。軟弱無能的周平王郁郁而終后,姬狐從鄭國回到洛邑處理喪事,還沒登上王位就因心里哀痛而死!于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以及許多難題留給了平王的孫子、姬狐的兒子周桓王姬林。
年輕氣盛的姬林繼位后,看不慣鄭莊公那副嘴臉。公元前717年,試圖大張王權的周桓王行使兩周時期天子予奪封邑的權力,用本不屬于王室所有的蘇氏十二邑換取鄭之十邑,使鄭國實際損失了四邑。后又索性免除了鄭莊公的左卿士職位,當然說話很客氣:“你是我爺爺時的重臣,我這小輩兒怎么還敢勞累您為我服務。”這對鄭莊公的聲望終究還是一個打擊,也把他惹火了,于是他立即向周王報復。
當時正值夏季麥子成熟季節(jié),鄭莊公派遣了數萬精英軍士進入周王室所屬的溫地,士兵們抄起鐮刀,一聲吆喝,把麥子收割得一干二凈,一股腦兒運回鄭國。到了秋天,洛邑附近的谷子也熟了,鄭莊公故技重施,又派大軍把剛成熟的谷子給收割了。周桓王對莊公的做法十分惱火,對鄭亦采取強硬態(tài)度。
過了一段時間,鄭莊公考慮到本國跟宋國連年戰(zhàn)爭,一直不分勝負,于是想再利用一次國王的剩余價值幫助自己,便到洛邑朝覲。一直心懷怨氣的周桓王問鄭莊公:“鄭愛卿,鄭國糧食收成如何呀?”鄭莊公說:“托大王洪福,五谷豐登。”周桓王說:“那就好了,王畿的糧食,我可以留下自己吃了。”
事情本來可以到此為止了,可周桓王竟然做了一件十分幼稚愚蠢的事:他下命令送給鄭莊公十車糠——這個主意來源于他的一位愛妃。那位美女向這位政治智商低下的君王建議說:“鄭莊公不是吃不飽而來偷我們的糧嗎?那大王就賞賜他十車糠吧,豬是最愛吃糠的啊。”周桓王鄭重其事地告訴鄭莊公說:“請你收下,鄭國如果有荒年時,請不要再搶寡人地里的糧食了。”
鄭莊公可不是常人,他看出了其中的羞臊之意。誰也沒有想到,借周桓王一個小小的羞臊,他干了一件更猛也更有創(chuàng)意的事。
這個更猛也更有創(chuàng)意的事是對于宋國的。鄭宋之爭是鄭莊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鄭國東鄰宋國,北鄰衛(wèi)國。鄭與宋、衛(wèi)兩國都有矛盾,隨時有遭宋、衛(wèi)夾攻的危險。啟封城就是鄭莊公這時為防御宋、衛(wèi)而建的。位置在今天的開封縣朱仙鎮(zhèn)時古城村一帶,當時為鄭國的東北邊陲。鄭莊公命大將鄭邴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儲糧守邊的城池,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雖然建城的時間不可靠,但啟封城的戰(zhàn)略意義重大?睖y結果表明,故城遺址呈一東西略短、南北稍長的不規(guī)則方形,其四墻全長為3330米。在今天看來,這只是一座小城池,而按照當時筑城的規(guī)制,列國都城的規(guī)模不過900丈,而邊陲的啟封城已經達1000丈,足見其地位的重要。這時的鄭莊公也不考慮先王之制了。啟封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在歷次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優(yōu)越的防御功能。
鄭莊公命人用綢緞把十車糠密密包住,招搖過市宣傳說:“宋國久不朝貢,周王賜下十車綢緞,命我們討伐宋國。”宋國是殷商遺民的后代,對周天子有歷史仇恨,從來就心里不服,所以經常故意不去周天子那里報到朝貢。
這一年是公元前713年。鄭莊公以天子之命伐宋。鄭莊公這一招很是管用,齊國與魯國先后都知道鄭莊公被周桓王召見的事,又聽說周桓王賜給鄭莊公十車綢緞,于是便派出軍隊前去趁火打劫,會同鄭國攻擊宋國。這場交鋒中,齊、魯軍隊敗宋軍于菅,鄭軍攻占宋國郜、防,宋軍總司令孔父嘉被殺得一敗涂地。趁火打劫的各國軍隊都搶了些浮財滿意而歸,當然得大便宜的還是鄭莊公,他的目標是侵占土地。
靠著這本來是一場羞辱的十車糠,鄭莊公擺平了宋國,便不再去跟周桓王見面了。但是,依周王朝規(guī)定,封國國君三年不入朝進貢,即被視為叛逆。忍耐多日的周桓王大為光火。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親自率領直屬部隊,又征調蔡國、衛(wèi)國、陳國三個封國的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彌等在繻葛列陣御敵。
當時周軍分為三個軍陣,周桓王率領左軍和陳國軍隊力圖征服鄭莊公。鄭莊公擺開了名為“魚麗”的陣式。其特點是“先偏后伍”、“伍承彌縫”,就是將戰(zhàn)車布列在前面,將步卒疏散配置于戰(zhàn)車兩側及后方,從而形成步車協同配合、攻防靈活自如的整體。鄭軍先打實力最弱的陳國軍隊,使蔡國和衛(wèi)國軍隊畏懼而倉皇退出戰(zhàn)場,然后集中兵力從兩邊合擊周軍,周軍大敗。周桓王被鄭國大將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強指揮軍隊逃出重圍。祝聃要上前活捉周桓王,鄭莊公說:“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何況是欺凌天子呢?我們是自衛(wèi),國家能免于危亡就足夠了。”當天晚上,鄭莊公派大夫祭仲送一大群牛羊到周桓王御營之中,一面謝罪,一面請求赦免。周桓王沒有別的選擇,只好發(fā)布赦書,狼狽而回。
這一戰(zhàn),使周天子威信掃地,鄭莊公聲威大振。宋、衛(wèi)、陳等宿敵都來求和,鄭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盛的諸侯國。公元前701年,鄭莊公與齊、衛(wèi)、宋等大國諸侯結盟,儼然已是諸侯霸主。
鄭莊公治理鄭國43年,是鄭國的極盛時期,此時鄭國疆土,南有櫟邑,東至啟封,北與衛(wèi)晉交錯,西控鞏洛,威脅宋國,擠迫許國,威加北戎。對于鄭莊公,史書上記載其“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實際上哪有什么“王命公道”,只不過是他自己打著周王室的旗號,打自己想打的人罷了。
(作者:任崇熹 責任編輯:劉懿鑫)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