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德是尉氏南街“中道會”會首,會首是領(lǐng)軍人物,他領(lǐng)出了彩兒。
清朝年間,尉氏縣有22道街、36道會。每逢燈節(jié),各道會都要搭起燈棚表演“玩意兒”。最常見的形式有高蹺、獅子、龍燈、竹馬、旱船和二鬼摔等。各道會會首互下帖子,邀請登門獻藝。那時唯獨南街中道會沒有任何節(jié)目可演,只好在街頭搭一彩棚,邀請其他道會來演出助興。其實,會首互邀演出,也是在暗自比拼技藝,揚本道會名聲。會首黃建德每遇此時,臉上好生無光。他不甘本會如此冷清無趣,便會同本會一班青年人商量,也弄出點兒動靜,以揚中道會威名。黃建德說:“咱縣道會表演的都是民間民俗的玩意兒,咱弄出個新鮮的,肯定能蓋過他們得個彩頭。”黃見多識廣,他汲取了各種民間舞蹈的精華,創(chuàng)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荷花燈”舞。黃建德帶著“荷花燈”到各道會燈棚表演,那服裝色彩斑斕,那道具新奇別致,那舞姿大方優(yōu)美,驚呆了所有道會。“荷花燈”轟動全城。中道會贏得了頭彩,也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的舞蹈形式。
“荷花燈”是少兒舞蹈,由18個7歲至10歲的少兒表演。領(lǐng)舞者一手拿著由樹杈和彩紙制成的花樹,另一只手拿著用紙糊成的天真可愛的小人兒,表示童子愛花。有時,領(lǐng)舞者也拿十二生肖畫像,如猴年拿猴,雞年拿雞,以示來年吉祥。舞蹈隊形的頭尾為“武生”,頭人拿花樹,尾人拿肥魚,中間舞者手拿蝴蝶燈,也稱“相公帽”。伴奏樂器是鼓、镲、鑼、海螺等。舞者踏著鑼鼓點兒,踩著小碎步,不斷地變換隊形,似繁花朵朵在微風中搖曳,頗多鄉(xiāng)俚情趣。
燈棚活動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進行。“荷花燈”的演員在會首的帶領(lǐng)下,到四街的道會燈棚拜燈,然后圍繞縣城轉(zhuǎn)上一圈兒,邊走邊演十分熱鬧,從傍晚演到夜半更深。沒看過癮的,第二天登門送帖,請求再演一回。“荷花燈”人見人愛,傳承至今。
近些年,“荷花燈”又出新招兒,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用道具和人體對字。他們根據(jù)時代的進程,對出了“改革開放”、“天下太平”等字樣,既豐富了舞蹈內(nèi)容,又宣傳了時代精神。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