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山少林寺有一尊立于金大安元年的三教圣像碑,從正前方看為釋迦牟尼,左側(cè)看是孔子,從右側(cè)看是老子,象征嵩山三教合一。中岳嵩山已有36億年歷史,被稱為五岳之尊、萬山之祖。在這里,相繼產(chǎn)生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佛教的“釋源”慈云寺及禪宗祖庭大法王寺和少林寺、道教圣地中岳廟,從而使嵩山成為儒釋道三教共處的圣地之一。鄭州社科聯(lián)原副主席竇志力在采訪中講:“三教合一體現(xiàn)了‘中’文化的特色,在各自的文化理念中,存大同求小異,孕育了中華樸素原始的哲學(xué)思維。”
首先談?wù)勧屧醋嫱ゴ仍扑。鞏義市南部的青龍山,是中岳嵩山余脈,有著“中州第一寺”之稱的慈云寺建在其中。古碑記載:“漢明帝永平七年有僧摩騰、竺法蘭……云游此山,因其山川之秀,遂開慈云禪寺。”慈云寺住持釋延超在采訪中介紹:“摩騰、竺法蘭進入青龍山,在最理想的寺圈‘親執(zhí)斧斤,誅茅斬茨’,建造中國最早的伽藍——慈云寺。”這座建于公元65年名為“慈云寺”的院內(nèi)碑刻記下了這段彌足珍貴的軼事。兩位名為摩騰、竺法蘭的智者,是漢明帝從西域迎來的兩位佛學(xué)高僧,他們用白馬馱來了佛教經(jīng)卷,開始將誕生于印度的佛法傳播于東方。
在漢家天子為他們安頓的洛陽城西門外專以接待國外賓客的鴻臚寺,他們將佛家的精義漢化后,便尋求清幽之處講經(jīng)說法,慈云寺成為二者終選之所,自此中外交流史上也是佛教傳播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故事有了開端。鄭州誕生了慈云寺,慈云寺因為摩騰、竺法蘭創(chuàng)建而與鴻臚寺(后改為白馬寺)一同成為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生根發(fā)芽的“凈土”,被中國佛教界高僧大德尊為“釋源”、“祖庭”。
談到慈云寺與少林寺、白馬寺之間的關(guān)系,釋延超如此闡釋,慈云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所建的第一座漢傳佛教僧人寺院,與“少林共祖,白馬同鄉(xiāng)”。有資料考證,它比少林寺早431年,比白馬寺還早4年。慈云寺內(nèi)一塊碑刻記載:古剎慈云寺,乃釋源大白馬寺。民間叫它“上寺”(“下寺”是指洛陽白馬寺),又叫它“北寺”(“南寺”指少林寺)。
慈云寺作為中國佛教始傳圣地,兩千年間積累了豐厚的佛教文化沉淀。寺中留下大量的各朝代佛教遺跡和碑刻資料,碑刻中的許多記載填補了中國佛教發(fā)展的空白,特別是寺中的《釋迦如來雙跡靈相圖》碑和《青龍山慈云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圖》碑,更是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價值。吳承恩在此依據(jù)“二老”,唐僧及周圍的傳說,寫成了《西游記》。2003年《西游記》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慈云寺召開,國內(nèi)外專家經(jīng)過論證指出:“青龍山是《西游記》的載體,慈云寺是《西游記》的靈魂。”
鄭州市文物局局長閻鐵成指出,鄭州不僅一座慈云寺,隨后建立的法王寺、會善寺、超化寺、永泰寺特別是少林寺,更是將佛教真諦中國化演繹極致,今日仍深深影響著世界的東方。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