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觀音文化之所以內涵深厚,最主要的是它體現(xiàn)了中國漢化觀音文化中最經典的文化精髓,這種精髓具體體現(xiàn)在觀音本生故事中,即妙善傳說。妙善是天竺觀音中國化的產物,是天竺觀音與中國文化融合發(fā)展的產物。
觀音是觀世音的略稱,是梵文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自在之名,為唐代高僧玄奘所譯。西方凈土宗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有兩大助手,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他們三人被稱為“西方三圣”。觀世音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由于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神通廣大,循聲救苦,所以她在中國民間佛教神崇拜中的地位高,在眾菩薩中的知名度也高。
觀音世人熟知,但在古印度自有其文化系統(tǒng),對于其來歷主要有三種說法,即雙馬童說、太子不說和蓮花化生說,而且都是男身形象。隨著印度佛教及觀音傳入中國,這些說法并沒有被中國民眾廣泛接受。觀音來歷及形象從漢末至唐宋經歷了一個漫長中國化的蛻變歷程,最終演變?yōu)橹袊厣挠^音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
觀音菩薩來到中國安家落戶,有專家認為大約是在三國時期,當時《無量壽經》已被傳誦。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迅速發(fā)展,信徒日眾,其中出家的尼姑和在家修行的女居士人數(shù)驟增,不少上層婦女如北魏的皇太后等人也篤信佛教。為適應傳播與發(fā)展,在南北朝時期,男相觀音形象開始女性化。觀音菩薩女性化是基于女信眾便于傳法的現(xiàn)實需要,借鑒道教女神眾多易于傳播的經驗,源于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佛法無邊的功德,根據(jù)法無定相之佛法理論,而作出的入鄉(xiāng)隨俗之嬗變。
妙善是觀音女性化、中國化的產物。妙姓體現(xiàn)了法之精妙,善名體現(xiàn)了佛法之本性。妙善是觀音的俗身,妙善由俗身得道正果為觀音菩薩的這一歷程,就是觀音菩薩的中國化本生故事。這個故事廣為人知,流傳極廣,其肇始無從確證,但是妙善傳說這一觀音本生故事完成于平頂山這一佛教事實,卻是言之有據(jù),無可辯駁的。證據(jù)就是平頂山《香山大悲菩薩傳》碑刻。
碑載(節(jié)選):
“山之東北,乃往過去有國王名莊王,有夫人名寶德。王心信邪,不重三寶。王無太子,惟有三女,大者妙顏,次者妙音,小者妙善。三女之中,二女已嫁,惟第三者資稟絕異。方娠之夕,夫人夢吞明月。及將誕育,六種震動,異香滿室,光照內外。國人駭異,謂宮中有火。是夕降生,不洗而凈,梵相端嚴,五色祥云,覆蓋其上。國人皆曰:‘我國殆有圣人出世乎?’父王奇之,名曰妙善”。
………… “明日,王與夫人、二女、宮族,嚴駕出城,來入香山。至仙人庵所,廣陳妙供。王焚香致謝,曰:‘朕嬰此惡疾,非仙人手眼難以痊除。故朕今日親攜骨肉,來詣山中,供謝仙人。’王與夫人、宮嬪皆前瞻,睹仙人無有手眼,深生哀念。以仙人甚不完具,由王所致。夫人審問瞻相,謂王曰:‘觀仙人形相,頗類我女。’言訖不覺哽噎,涕淚悲泣。仙人忽言曰:‘阿母夫人,勿憶妙善,我身是也。父王惡疾,兒奉手眼,上報王恩。’王與夫人聞是語已,抱持大哭,哀慟天地。曰:‘朕之無道,乃令我女手眼不全,受茲痛楚!朕將以舌,舐兒兩眼,續(xù)兒兩手。愿天地神靈,令兒枯眼重生,斷臂復完!’王發(fā)愿已,口未至,眼忽失妙善所在。爾時,天地震動,光明照耀,祥云周覆,天發(fā)響。乃見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身相端嚴,光明晃耀,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王與夫人、宮嬪,睹菩薩形相,舉身自撲,撫膺號慟,揚聲懺悔:‘弟子肉眼不識圣人,惡業(yè)障心,愿垂救護,以免前愆!弟子從今已往,回向三寶,重興佛剎。愿菩薩慈悲,還復本體,令我供養(yǎng)!’須臾,仙人復還本身,手眼完具,跌坐合掌,儼然而化,如入禪定”。(作者加標點)
《香山大悲菩薩傳》是宋碑所載,是道宣律師揭示傳世、蔣之奇潤色、蔡京書丹的一篇關于觀音本生故事的妙善傳說經典文本。這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觀音本生故事即妙善傳說文本。最早、最權威的碑文有力地說明了平頂山是妙善故里、觀音故鄉(xiāng),平頂山香山寺是觀音菩薩得道正果地,這也是妙善傳說文本的經典文本。該碑文展現(xiàn)了妙善傳說唐宋時期的原貌,后世人提出了種種疑問,也說明了妙善傳說的不斷持續(xù)演化的本來特點。譬如,關于莊王姓氏,在平頂山就有楚莊王、妙莊王、苗莊王之說,無論如何,平頂山香山寺這一文本是當今各種妙善傳說的源頭和母本。根據(jù)這個傳說,宋代以后演繹了許多以此為題材的戲劇、小說等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影響很大。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