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娘娘廟地方俗稱娘娘廟,位于汝州市區(qū)東三十五里許,焦村鎮(zhèn)安溝村娘廟前自然村龍尾山之上。龍尾山系安溝群山中的一座,自東向西蜿蜒而下,形若蟄伏的長龍,故而得名。其地植被茂密,山巒連綿,遠山近水,錯落有致,美若畫卷。古人在此地選址營建廟宇,想必是認為這里風水上佳,非神明不足以享之,因而供奉薄姬娘娘于此。
薄姬(?―公元前155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記載曰:“高祖薄姬,文帝母也。父吳人,秦時與故魏王宗女魏媼通,生薄姬。而薄姬父死山陰,因葬焉。及諸侯畔秦,魏豹立為王,而魏媼內其女於魏宮。許負相薄姬,當生天子。是時項羽方與漢王相距滎陽,天下未有所定。豹初與漢擊楚,及聞許負言,心喜,因背漢而中立,與楚連和。漢使曹參等虜魏王豹,以其國為郡,而薄姬輸織室,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詔內后宮,歲余不得幸。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毋相忘!”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漢王四年,坐河南成皋靈臺,此兩美人侍,相與笑薄姬初時約。漢王問其故,兩人俱以實告。漢王心悽然憐薄姬,是日召欲幸之。對曰:“昨暮夢龍據(jù)妾胸。”上曰:“是貴征也,吾為汝成之。”遂幸,有身。歲中生文帝,年八歲立為代王。自有子后,希見。高祖崩,諸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太后。”公元前180年,呂后死后,周勃、陳平等人聯(lián)手誅滅了呂氏家族,并廢了少帝劉弘,因代王劉恒仁孝寬厚,母親薄氏謹慎謙和,朝臣們決定擁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尊薄姬為太后。漢文帝死后,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尊祖母薄姬為太皇太后。公元前155年,薄姬去世,葬于南陵。東漢時,追尊為高皇后。薄姬一生淡定從容,順其自然,在歷經(jīng)波瀾后,處變不驚,盡量遠離后宮爭斗的漩渦,具有極高的政治智慧。特別是跟隨兒子劉恒來到代國后,遵照道家黃老學說,精心育子,教導兒子要有憐憫之心,要學會寬容、堅韌與謙遜,要愛民如子,廣施仁政。漢文帝劉恒,孜孜求治,恩澤天下,成為賢明君主,正是她言傳身教的結果。漢文帝劉恒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孝子,伺母極孝,他為母親嘗湯藥的故事千古流傳,是唯一一位以帝王身份擠入“二十四孝”的人物。薄姬以恬靜堅韌的性格,無欲不爭的精神,仁德善良的品德,掌握與左右朝政幾十年,輔佐文景二帝,開創(chuàng)文景盛世,有功于社稷,有恩于黎民,受到了民眾的敬仰與崇拜,而隨著薄太后故事越傳越廣,她逐漸開始被神化,成為人們心中至高的神明。
薄姬信仰約始于東漢時期,有學者認為,兩漢時期是一個大規(guī)模造神運動的時代,且神靈體系由原始的自然神向人格神轉化。薄姬作為一個現(xiàn)實政治人物,被塑造為女性神靈,在由人到神的轉化過程,必然要完成對其人格的完美形塑。東漢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光武帝劉秀追尊薄姬為高皇后!逗鬂h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記載曰:“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廟曰:‘高皇帝與群臣約,非劉氏不王。呂太后賊害三趙,專王呂氏,賴社稷之靈,祿、產(chǎn)伏誅,天命幾墜,危朝更安。呂太后不宜配食高廟,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配食地祇。遷呂太后廟主于園,四時上祭。’”光武帝劉秀晚年為鞏固政權、維護統(tǒng)治,推行仁孝治國理念,退呂進薄,將呂后牌位從祖廟中遷出,把薄后晉升為高皇后,“陪食”高廟。自此,薄姬集完美女性魅力和至高女性地位于一體,取得德性和地位的高度統(tǒng)一,薄姬走上神壇雖然出于政治原因,不過此舉無疑提高了薄姬在都城洛陽甚至豫西地區(qū)的社會影響力,是薄姬向神格轉變的最大助力。
民間的薄姬廟宇最初建于何時,并沒有確切的史料可證,目前關于薄姬廟宇的最早記載,見于唐代韋瓘所撰傳奇小說《周秦行紀》!吨芮匦屑o》記載了唐代貞元年間,牛僧孺舉進士落第,歸家鄉(xiāng)宛葉途中,行至伊闕南道鳴皋山下,誤入漢文帝母薄太后廟,與漢高祖戚夫人、薄夫人、王昭君、南齊潘淑妃、石崇愛妾綠珠、楊玉環(huán)等人相會飲酒作樂,昭君侍寢。天明分手后,旋失所在。世傳該文乃牛僧孺政敵李德裕所為,并以此篇而作《周秦行紀論》,攻擊詆毀牛僧孺“以身與帝王后妃冥遇,欲證其身非人臣相也。”該文的寫作意圖,與中晚唐統(tǒng)治集團內部朋黨斗爭有關,不過由此可知,至少在唐代豫西地區(qū)已有薄姬廟宇的存在。
自漢唐以降,伴隨著薄姬信仰在民間的流傳與興盛,供奉薄姬的廟宇在豫西地區(qū)分布廣泛,但是其神靈職能并不統(tǒng)一,而是在不同縣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學者吳琦、陳洋在相關著述中,根據(jù)所掌握的資料,以縣域及神職不同,依次將薄姬信仰劃分為三類。第一類,蝗神以及昆蟲之神。如偃師、鞏義、孟津等地,將薄姬賦予蝗神角色,而登封則將薄姬視為蠶神。第二類,祈求子嗣之神。如在郟縣、葉縣等地,薄姬則擔當了大部分女神所具有的求嗣功能,薄姬成為祈求子嗣之神,離不開誕下文帝之功以及助帝得立的品質,在這里,薄姬是天下母親的榜樣,生養(yǎng)能力兼?zhèn)涞哪7丁5谌,全能性神靈。薄姬在汝陽、伊川等地,則成為全能性神靈,汝陽、伊川古稱伊陽縣,隸屬汝州管轄,臨近古都洛陽,應是豫西出現(xiàn)薄姬廟宇較早的縣域,其神職功能亦或較早得到延伸和完備。
汝州地處豫西腹地,宗教氛圍濃厚,其薄姬信仰在什么時期興起,已無從可考,F(xiàn)今除焦村鎮(zhèn)安溝薄姬娘娘廟、臨汝鎮(zhèn)娘娘山薄姬娘娘廟,仍香火旺盛外,歷史上夏店鎮(zhèn)玉羊山上亦有薄姬娘娘廟一座。明正德《汝州志·山川》卷二記載曰:“玉羊山,在州西六十里,其山石多羊跡,上有薄太后廟。”同時在楊樓鎮(zhèn)下轄的村莊中,還有一個以薄姬廟為名的村子,想必該村舊時應有供奉薄姬廟宇的存在,并因此而得名。
安溝薄姬娘娘廟歷史悠久,據(jù)熟知地方掌故的許宗合老先生介紹,當?shù)孛耖g傳說,薄姬娘娘廟原址并非現(xiàn)在的位置,而是在距此頗遠的尖鍋頂之上,古有大殿三間,水井一口。后來,由于山高路陡,香客們朝拜不便,廟中道士會同信眾們集體商議后,才將廟宇遷至現(xiàn)址。 由于薄姬娘娘廟在當?shù)氐募矣鲬魰,廟宇周邊逐步演化出與之相關的地名故事數(shù)則,其情節(jié)雖荒渺難稽,但是足以從側面說明薄姬信仰的久遠和深入人心。如尖鍋頂后的廟后溝,民間俗傳為薄姬晚年的隱居之地,漢文帝劉恒以孝順聞名天下,每有閑暇,便前來探問安寧,故廟后里溝被稱作“探母溝”。“探母溝”旁的另外一條山溝,傳說為漢文帝劉恒擔心母親安危,派遣兵馬的駐守之地,故而該山溝被稱作“兵馬溝”。在“探母溝”內,還有一處被稱為“香爐石”的山崖,傳說薄姬篤信黃老之學,常在此處焚香告祭上蒼,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故而得名。此外,薄姬出宮隨行人員眾多,所需物資都要下山購買,于是在山下便形成了商賈云集的市集,俗稱“皇后店”。
安溝薄姬娘娘廟的創(chuàng)修及遷建時間,由于相關碑刻的損毀,具體時間缺失,目前廟內僅存清代重修碑刻兩塊,分別記錄了嘉慶二年、宣統(tǒng)元年的兩次修繕情況。
咸豐二年郡儒童武嵩峯所撰《重修薄姬廟并創(chuàng)修龍王廟送子觀音廟記》曰:“環(huán)汝多佳山水,而東北隅為尤雄勝,其間必有善士,蓋善端不一,而修廟足以當之。汝東北三十五里許,舊有薄姬廟一所,內附蠶姑、八蠟之像,創(chuàng)始莫考,重修數(shù)次,此所謂因仍不絕,善士之后又有善士也。無何運會迭遷,又至數(shù)十年,而廟宇、神像,轉斍無色。幸有焦君諱維松字節(jié)貞,余族叔諱占元字步云,不忍坐視,偶動善念,且并欲于廟前創(chuàng)修龍王廟、送子觀音廟兩座。于是,約會鄰村諸公首事,共勷厥事,不期月而告厥,成功矣。工竣,乞志于余。余試思薄姬太后,漢文帝之母也。素性好蠶,綶三盆手,則蠶之有利于民者,使民養(yǎng)之,以供五十非帛不煖之意。至于有害于民者,莫甚于蝗蝻,太后之所惡,自不待言矣。故當日建廟之初,蠶姑、八蠟與太后同在一處,共受香煙,或者即此說歟,是亦不必深辨。第見重修、創(chuàng)建,煥然一新,雖神靈之默佑,亦人心之善感,有以致之耳。東北隅之善士,不大彰明較著哉。勒石以志,為后世好善者勸。”
宣統(tǒng)元年郡廩生李鵬翼所撰《重修娘娘廟并金粧內外神像剏建月臺碑記》曰:“娘娘廟者,傳以為漢文帝母薄太后祠也。太后坤儀罕聞見,然陪貳椒房,安處□星,殘妒如呂,無所逞毒意,淑慎溫惠,無忝者。初高祖懲秦孤立,封建諸王,鎮(zhèn)藩皇基,太后隨子國于代。孝惠龍賓,諸大臣迎文皇嗣天統(tǒng),圣德仁孝,宮中極頤養(yǎng)之隆。侍太后疾,衣不解帶,親嘗藥餌十余載,遐福純蝦,微特人彘之慘,懸擬霄壤。既非種被鋤,若呂孽者,史策熏蕕,何如耶。生前膺厚報,身后享血食,皇天無親,諒哉。顧肖貌妥靈,咸宇未審凡幾,太后潁人,去汝密邇,茲地建廟允宜,內附八蠟、蠶姑者,農(nóng)間秋冬報賽,蠶桑之利賴焉。環(huán)近居民,時禱太后祠,祈佳祥,祓無子輙驗,故奉事尤篤。年既湮,殿堂復濱傾,義士武庠馮君聚魁等,募眾善,煥而新之,黝堊金碧輝煌仍舊。雖不敏末學,亦幸獲壯觀瞻,展拜謁,功竣操觚,貽譏谫陋,弗辭也。”
通過上述兩碑可知,汝州地區(qū)信仰的薄姬娘娘屬于全能性神靈,即可庇佑蠶桑農(nóng)事風調雨順,兼有蠶神、蝗神之責;又可掌管子嗣生育,護佑婦女兒童;同時又幾乎有求必應,是一位神通廣大,利濟群生的慈祥女神。此外,通過碑文記載還可以得知,歷史上安溝薄姬廟規(guī)模不大,初時僅有大殿三間,供奉薄姬、蠶姑、八蠟等神。咸豐二年,鄉(xiāng)民焦維松、武占元二人率眾重修廟宇之時,在廟前創(chuàng)修龍王廟、送子觀音廟各一座,此后薄姬娘娘廟曾多次修繕,然而其建筑布局整體未變。上世紀中葉后,由于政策原因,宗教活動跌入低谷,薄姬娘娘廟也長期處于失修狀態(tài),先是龍王廟、送子觀音廟,在經(jīng)歷風雨剝蝕后,自然坍塌,而幸存的大殿,亦墻裂瓦漏,岌岌可危。2000年前后,薄姬娘娘廟更是遭到文物盜竊分子的光顧,大殿內雕刻精美的紅石供案裙面被盜,至今仍下落不明。2005年春,地方善士靳晴、王留山、武繼顯、杜嫩、楊愛云、王巧、馮大五、侯次、張懷義、武自委、張倩、畢儉平、焦榮川……等人,有感于廟貌破敗,發(fā)愿捐資重建大殿三間,龍王殿、觀音殿各一間,并金塑殿內諸神塑像,使這一名勝古跡,得以恢復如初。此后數(shù)十年間,薄姬娘娘廟在歷任廟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陸續(xù)增建殿宇數(shù)座,其建筑規(guī)模現(xiàn)已遠超歷史。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