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千年文物背后的文化密碼——啟母闕
啟母闕位于登封市西北2公里
嵩山南麓萬歲峰下
建于東漢延光二年(123年)
1961年3月
被國務院公布為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啟母石”的傳說
啟母闕北190米有一處開裂巨石,即“啟母石”。據(jù)《淮南子》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啟,故后世流傳有“聞鼓餉夫”的故事。漢武帝游嵩山時,為此石建廟,今廟已不存。東漢延光二年(123年)潁川太守朱寵于啟母廟前建神道闕,即啟母闕,漢代因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名開母廟、開母闕。
啟母闕結(jié)構(gòu)
啟母闕結(jié)構(gòu)與太室闕同。西闕現(xiàn)存高3.17米,東闕現(xiàn)存高3.18米,闕門間距6.8米。西闕闕基為兩層長方石板,下層石板較大而薄。闕身用長方石塊垂直壘砌在闕基上,共7層,總高2.75米,每層用石2~3塊。最上層的石塊雕作斗形,上承托闕頂,下呈斜角與闕身壟相連。闕頂殘毀過甚,殘存部分在闕身上部東側(cè),雕作四阿頂。頂?shù)纳喜康裢邏、垂脊,四周雕柿蒂紋瓦當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闕頂正脊已毀。
啟母闕銘文
啟母闕闕身上面有小篆體的長篇銘文,記述了夏禹及其父親鯀治水的故事,贊頌了夏禹治水的功績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字體遒勁俊逸,是漢代書法中的精品,一直為國內(nèi)外金石學家所推崇。《金石考》載:闕的下部是東漢熹平四年(175年)中郎將堂溪典所書《請雨銘》,字體為八分隸書,大部分已經(jīng)剝落。
啟母闕雕刻藝術(shù)
啟母闕身的闕身雕刻馬技、騎馬出行、雜技、幻術(shù)、馴象、郭巨埋兒、夏禹化熊、果下馬、狩獵、虎逐鹿、雙蛟、月宮圖、蹴鞠圖等,闕頂?shù)窨掏邏、瓦當、板瓦、垂脊等建筑?gòu)件。其中,雕刻的女子蹴鞠圖,與少室闕上蹴鞠圖一樣,均是足球起源于中國的重要實物證據(jù)。
騎馬出行圖
月宮圖
執(zhí)畢獵兔圖
啟母闕雕刻藝術(shù)具有很高的
歷史、藝術(shù)、科學價值
在金石雕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闕頂上雕刻的建筑構(gòu)件的外形
對研究漢代建筑提供了實物依據(jù)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