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王朱橚:學術(shù)成就貫中西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9/5/5 9:13:5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1981年,開封園林部門準備在龍亭大殿前的潘湖中間堆筑一個湖心島。在龍亭湖底清淤過程中,推土機意外地推出了許多殘磚碎瓦,后經(jīng)考古發(fā)掘證實,這些殘磚碎瓦是明代周王府遺物。據(jù)史書記載,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宮遺址上修建起來的。
周王府的第一位主人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橚曾作《元宮詞》百章,又編著有《救荒本草》《保生余錄》《袖珍方》和《普濟方》等作品,對我國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巨大的貢獻。
命途多舛:身居王位被兩次流放
明朝建國初期,朱元璋下詔將應天改稱“南京”,作為首都;把汴梁改稱北京,定為陪都。朱元璋認為,北方的元朝勢力尚未平定,而汴梁地處黃河流域,是宋朝舊都,將其定為陪都,對北上征討元朝、喚起北方民眾的民族情感很有號召力。
到了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明朝早已統(tǒng)一了全國。朱元璋認為,汴梁繼續(xù)作為陪都已不再有實際意義,于是又正式下旨,以南京為明朝首都,撤銷了開封的“北京”稱號。就在撤銷開封陪都地位的同時,朱元璋將其第五子朱橚封到開封,稱名周王,并在原北宋東京里城的基礎上重新修筑了城池,改土城為磚城。明開封城的規(guī)模實際上是按陪都規(guī)格修筑的,僅次于當時的首都南京。朱元璋在原宋、金皇宮舊基上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且壯麗輝煌的周王府,其規(guī)模大大超過了北宋皇宮。這足以說明朱元璋對開封的重視。
朱橚勤奮好學、擅長詞賦,曾作《元宮詞》百章,又編著有《救荒本草》《保生余錄》《袖珍方》和《普濟方》等作品,對我國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巨大的貢獻。
據(jù)《明史》記載,朱橚乃朱元璋嫡第五子,與朱棣是同母兄弟。朱橚從小由成穆貴妃孫氏養(yǎng)育,孫貴妃去世,朱橚守孝三年。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9歲的朱橚被父親封為吳王,朱元璋自己就做過吳王,可見他對這個兒子比較重視。
后來,朱元璋認為吳地乃國家財富之地,不適宜建藩,于是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將朱橚改封為周王,與燕王朱棣、楚王朱楨、齊王朱榑一起駐鳳陽。3年后,朱橚就藩開封。受封之后不久,朱橚和開國名將馮勝的女兒成親,并在原開封府的基礎上修建府邸,正式承擔一些藩王的義務,與馮勝共同管理河南地區(qū)的軍情。
雖然自小在宮中接受正規(guī)教育,但朱橚很想擺脫政治的羈絆,不愿受政治的束縛。據(jù)史載,朱橚參加軍政活動僅三次。特別是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冬天的一天,朱橚未向朝廷報告就擅自離開開封到老家安徽鳳陽。這可把朱元璋氣壞了,因為按明制,未經(jīng)皇帝允許,藩王不得擅離其封國。而且,鳳陽是明朝非常特殊的一座城市,朱元璋得知后,認為朱橚的行為僭越了自己的本職,便將其發(fā)配到云南。但在20多天之后,朱元璋又收回了命令,將其囚禁在南京,開封的事務暫由朱橚長子負責。兩年之后,朱橚才被恢復爵位,并獲準返回開封。
朱元璋去世后,年輕的建文帝繼位。早在登基之前,建文帝對各地的藩王就懷有戒心。根據(jù)尹守衡《皇明史竊》中記載,建文帝朱允炆曾對朱元璋說:“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反問道:“汝意何如?”朱允炆回答道:“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興兵伐之。”朱允炆在登基之前便有削藩的意圖。登基后,朱允炆正式開始削藩,以此鞏固自己的帝位。朱橚擔負著拱衛(wèi)京師的重任,而且又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朱允炆首先把他貶為庶人,發(fā)配至云南蒙化,交給黔寧王沐英之子西平侯沐晟嚴加管束。后來又被召到首都禁錮。直到朱棣登上皇位后,才下令釋放了朱橚,并官復原職。
朱橚回到開封后,為了討朱棣歡心,立刻組織人員編排歌舞,歌頌朱棣的文功武德。接著,朱橚到南京朝拜,又獻上傳說中的瑞獸騶虞。朝中文武百官紛紛上奏章,認為朱棣的功德感動了上天,于是天降祥瑞。朱棣龍顏大悅,大大賞賜了朱橚。
但是好景不長,朱棣坐穩(wěn)江山后,也有了削藩之意。朱棣借口黃河有決口的危險,有意將朱橚改封至洛陽,但被朱橚以河防已整修過為由一口回絕。朱橚的態(tài)度令朱棣大為不滿,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月,有人指控朱橚謀反,朱橚在次年二月被召到京城。朱棣把這件事告訴他,朱橚“頓首謝死罪”,朱棣也表示不再追究。朱橚回到封國后,主動把自己的三護衛(wèi)獻還朝廷,以表忠心。朱橚等諸位藩王交出了三護衛(wèi),基本上被剝奪了朱元璋賜給藩王的軍事權(quán)力。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后,增加周王歲祿至兩萬石。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橚去世,謚號“定”,史稱周定王。
垂憫百姓:研究醫(yī)藥建樹頗豐
雖然朱橚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始終沒有大的建樹,但他在醫(yī)藥學、植物學和文學等方面卻留名青史。
青年時期朱橚就對醫(yī)藥很有興趣,認為醫(yī)藥可以救死扶傷、延年益壽。在就藩開封初期,中原一帶發(fā)生了重大自然災害,朱橚組織人員編寫了一部《保生余錄》,收錄了當時可以充饑的野菜,并對各類藥品進行了分析研究。
被貶到云南后,朱橚沒有消沉。云南號稱“煙瘴之地”,環(huán)境獨特、疾病多發(fā),許多人因病無法醫(yī)治而死,朱橚垂憫邊鄙之民,認為云南有太多疾病,是因為地處烏沼之地,環(huán)境濕熱,利于疾病流行,而且貧民多,許多人沒有飯吃,便去找荒野的果子,甚至扒食路旁的樹皮。朱橚組織良醫(yī)李佰等編寫了方便實用的《袖珍方》一書,全書4卷,有3000多方,其中有些還是周府自制的。這部著作編著嚴謹,“因疾授方,對方以授藥”。 因其方便實用,深受醫(yī)家重視。
回到開封后,朱橚繼續(xù)投入到醫(yī)藥研究中。經(jīng)過十幾年的努力,由他親自訂定、滕碩和劉醇協(xié)助編寫的《普濟方》問世!镀諠健肥俏覈糯嗅t(yī)藥歷史上最大的中醫(yī)方劑專著,被認為是“采摭繁富,編次詳析,自古經(jīng)方更無賅備于是者”的巨著,全書共168卷,其中有方脈總論、運氣、臟腑、身形、諸疾、婦人、嬰兒、針灸、本草共100余門,計1960論、2175類、61739個藥方、239圖。在編撰形式上,《普濟方》不僅對各種疾病進行了詳細論述,而且有相應的方劑和治法。更難能可貴的是,《普濟方》搜羅廣泛,保存了明朝以前的大量醫(yī)學文獻,為后人 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奠定朱橚歷史地位的是他組織人員編著的《救荒本草》一書!毒然谋静荨酚诿饔罉匪哪辏ü1406年)刊刻于開封,是一部專講地方性植物并結(jié)合食用以救荒為主的植物志。
朱橚深知編著方書和救荒著作對于民眾的重要意義和迫切性,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在開封組織了一批學有專長的學者作為研究工作的骨干。朱橚學神農(nóng)嘗百草,辨別草藥,他設立了專門的植物園,種植從民間調(diào)查得知的各種野生可食植物,進行觀察實驗。朱橚采集實物標本,初步篩選出400多種植物,并將這些可食用植物的名稱、生長環(huán)境、形態(tài)、性味、加工烹調(diào)方法進行詳細描述。朱橚還特地請畫師將植物的葉、花、果、枝干繪成圖,附在每種植物介紹后面!毒然谋静荨凡粌H是一部藥食兩用的植物學專著,而且是15世紀初期植物學研究工作記錄的典范,它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藥物學、農(nóng)學、營養(yǎng)學的內(nèi)容。
《救荒本草》全書兩卷,在記述的400多種植物中,近2/3是以前本草書中所沒有記載過的。與傳統(tǒng)本草著作不同,朱橚的描述來自直接的觀察,不作繁瑣的考證,只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將植物形態(tài)等表述出來。描述一種植物,即附一插圖,圖文配合相當緊湊,易讀易懂。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這部書的圖比以往本草著作中的都準確、真實,無論是普及植物學知識,還是方便民眾尋找食物,都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朱橚建有植物園,可以隨時對植物進行細致的觀察,所以,《救荒本草》在植物描述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能抓住植物的一些主要特征,如花基數(shù)、葉脈、花序等,對植物學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在這本書中,朱橚記載了一些新穎的消除某些可食用植物毒性的方法,比如在“救饑”項下,提出對有毒的白屈菜加入“凈土”共煮的方法以去除其毒性。這與1906年俄國植物學家茨維特發(fā)明的色層吸附分離法在理論上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認為近代植物化學領(lǐng)域中吸附分離法的應用,可能始于《救荒本草》。
名垂青史:朱橚著作影響海內(nèi)外
朱橚在學術(shù)方面的建樹意義重大,至今仍有著重要影響。
朱橚編撰的《袖珍方》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可見其受醫(yī)家重視的程度。他領(lǐng)導編纂的方劑學巨著《普濟方》,是一部中醫(yī)藥方集大成的鴻篇巨制,后人評價該書“取古今方劑,匯輯成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普濟方》曾兩次刊行,足見其價值。在朱橚過世100多年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其中的方劑就特別多。
在朱橚所有的著作中,《救荒本草》對世人的貢獻是最突出的。如果說《普濟方》重在整理綜合前人的成就,《救荒本草》則是開拓了研究新領(lǐng)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賦稅均比較繁重,加上災害頻繁,勞動人民常用草根樹皮果腹。在元代,統(tǒng)治者實行極其殘酷的民族壓迫,中原以及南方地區(qū)的勞動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勞動人民在長期食用野生植物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性的知識,亟待加以總結(jié)和提高。另一方面,我國自古藥食同源,科學的發(fā)展也對野生植物的認識和利用提供了有用的資料和方法。朱橚和他周圍的學者們正是以這些知識為基礎進行《救荒本草》的編著的。
《救荒本草》不僅在救荒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由于它開創(chuàng)了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因此在國內(nèi)外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部書在明代翻刻了數(shù)次,還有不少文人學者紛紛效仿,形成了一個研究野生可食植物的流派。李時珍認為《救荒本草》“頗詳明可據(jù)”,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不僅引用了其中的材料,而且還吸收了它描述植物的先進方法。
《救荒本草》原書兩卷,該版本目前已失傳。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救荒本草》在山西太原進行第二次刊刻,即今流行的最古刻本,傳刻時分為4卷。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開封人陸東又根據(jù)第二次刻本進行重刻,徐光啟曾把本書合文收入他的《農(nóng)政全書》荒政部分。在本書影響下,明清兩代先后有10部救荒著作問世,如王西樓的《野菜譜》、周覆靖的《茹草編》、鮑山的《野菜博錄》等,《救荒本草》的內(nèi)容被大量摘引。清代重要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中“草木典”的許多圖文也引自《救荒本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吳其濬在撰寫《植物名實圖考》這部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時,不但效法朱橚通過實際調(diào)查和收集實物的方法來取得第一手資料,而且還直接引用了《救荒本草》中的大量圖文。本書對今天野生植物的開發(fā)利用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7世紀末,《救荒本草》傳到了日本。它以內(nèi)容實用、記事適切、繪圖精致的鮮明優(yōu)點博得了日本學者的青睞和強烈關(guān)注。日本學者岡西為人表示,《救荒本草》在日本德川時代曾受到很大重視,當時有關(guān)的研究文獻達15種。 1716年,日本學者松岡恕從《農(nóng)政全書》中析出《救荒本草》,專門對之進行訓點和日名考訂。1799年,著名本草學家小野蘭山得到了嘉靖四年版的 《救荒本草》后,以其為藍本對松岡恕的版本進行正誤補遺。1842年,日本學者又編著了平易簡明的《救荒本草啟蒙》14卷,共4冊。
《救荒本草》的廣為傳播引起了當時日本學者的巨大興趣,不僅研究文獻非常多,而且還出現(xiàn)了一些類似的著作。除此之外,朱橚種植物于植物園以便觀察、記錄的方法也給日本的本草學界及后來的植物學發(fā)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救荒本草》以出色的植物學成就贏得了國際學術(shù)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美國科學史家薩頓對朱橚的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朱橚是一位有成就的學者,他的《救荒本草》可能是中世紀最卓越的本草書。英國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認為,朱橚等人的工作是中國人在人道主義方面的一個很大貢獻,朱橚既是一個偉大的開拓者,也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作者:康冀楠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