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宋朝過年節(jié)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9/1/30 17:22:2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宋朝新年從冬至就開始了。冬至本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但因古有“冬至陽生”的說法,故而格外受到人們的重視!稏|京夢華錄》說:“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即使是最貧困的人,也要盡其所能備辦飲食、祭祀先祖,如同過大年一樣。甚至有人說,此節(jié)的隆重往往能超過元旦。
一
冬至在宋朝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幾乎不亞于新年。
新年到來,宋朝地方官要向皇帝上“賀正表”,內容是說一大堆吉祥話;到了冬至,地方長官則要向皇帝上“賀正表”,還是一大堆吉祥話?墒沁^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的時候,地方官就沒有必要給皇帝寫這些吉祥話了,因為這些節(jié)日沒有冬至重要。宋朝過冬至要守歲、祭祀祖先,還要向親朋饋贈節(jié)禮。冬至這幾天,皇帝要做的“公務”太多,排場也是出奇的壯觀。僅從這一點來看,皇家的冬至的確比元旦還隆重。
二
元旦(含元宵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所以這個節(jié)不但過得排場講究,而且時間拉得也很長,基本上從頭一年的冬至開始準備,直到次年元宵節(jié),中間幾乎沒有間斷,內容也非常豐富。廣義來說,宋朝人過元旦,實際上是把冬至、立春、元旦、人日、元宵等節(jié)串在一起,像我們現(xiàn)在的“長假”。
按照宋朝傳統(tǒng),大年初一這天,除非有國喪、日食等極特殊的情況,朝廷都要舉行大朝會!秹袅讳洝份d,這天天沒亮前,大約五更時分,皇帝就要起身,虔誠地燃起一炷香,名叫“天香”,替天下百姓向上天祈禱五谷豐登。此時宮門還沒打開,百官便已經(jīng)在門外候著聊天看星星了。蛤蟆梆子敲過一陣后,門內出來幾個衛(wèi)士,引領眾官依次進入宮內,參加大朝會。此時皇帝已端坐在大慶殿,四個長相威猛的大漢身穿甲胄,站在大殿陛階的四角兒,叫“鎮(zhèn)殿將軍”;实郯言紫嗪桶俟傩M殿,所有官員按照職位高低依次進入殿門,在押班宰相的帶領下完成“舞蹈”。這里所說的“舞蹈”,指的是拜見皇帝時那套動作,比如俯身、甩袖、長跪、起身等,這些動作都是禮部和太常寺預先制定好的,每個官員都不知排練過多少次了,一般不會出問題。“舞蹈”之后是山呼慶壽。然后是一個身穿綠衣的禁衛(wèi)用極大的嗓門拉長音兒大喊一聲,名叫“繞殿雷”,這聲“雷”究竟說的什么,沒人能聽出來。隨后,百官鞠躬聽宣:“履茲新慶,與卿等同。”到此為止,朝賀這節(jié)目就演完了,接下來便是大撮一頓。朝賀是個程式化節(jié)目,從北宋到南宋基本沒有改變。
朝賀和大宴是要奏樂的。這一點雖然缺乏正規(guī)的文獻記載,但不難想象,那場面一定非常肅穆,能充分彰顯大國儀范。《宋史·神宗本紀》說,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春正月丁丑朔,“御大慶殿受朝,始用新樂”。意思是說這年正月初一,宋神宗在大慶殿接受百官和外國使節(jié)朝賀時,開始使用新制定的樂章。既然采用了新樂,說明此前用的是“舊樂”。
宋朝人是很注重文化娛樂的,帝后生日、冬至、立春、端午、立秋等場合和節(jié)令,都要由教坊演出精彩的戲文,元旦當然更不可能缺少。不過那種場合的戲文沒有具體情節(jié),只是些恭賀慶祝之辭,文字都出于名家之手。大文豪蘇軾就寫過一組《教坊詞》,專供教坊在不同場合上演。教坊詞共分九段,依次是:致語、口號、勾合曲、勾小兒隊、問隊名、問小兒隊、小兒致語、勾雜劇、放小兒隊。致語就像如今的致辭:“恭惟皇帝陛下,躬履至仁,誕膺眷命。法天地四時之運,民日用而不知;傳祖宗六圣之心,我無為而白化。九德咸事,三年有成。始御八音之和,以臨元日之會。人神相慶,夷夏來同。臣等忝與賤工,得親壯觀。知輿情之愿頌,顧盛德之難形。不度荒蕪,敢進口號。”接下來便是“口號”了:“九霄清蹕一聲雷,萬物欣榮意已開。曉日自隨天仗出,春風不待斗勺回。行看菖葉催耕藉,共喜椒花映壽杯。欲識太平全盛事,振振鷯鷺滿云臺。”由此可見,這一天,的確是皇帝與百官萬民同樂。
三
立春通常在元旦的前幾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年根兒”(少數(shù)年份會在春節(jié)之后)。這時喜慶的氣氛已相當濃厚,宮里自然不會落后。宋朝后宮有更換桃符和張掛“春帖子”的習俗。桃符最早是辟邪用的兩塊桃木板,掛在大門兩邊,分別畫著神荼、郁壘二神,叫做“門神”,面目猙獰。到了宋朝,這個習俗已經(jīng)相當普遍!稏|京夢華錄》說:“近歲節(jié),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都是說的這種物品。只是宋朝宮廷的文化氣息更濃,嫌門神太俗,換成了“春帖子”,就是在桃符上面貼上春帖代替門神。朱弁《曲洧舊聞》卷七說:“進春帖子,自皇后、貴妃以下,諸閣皆有。”這些春帖子由學問最高的翰林學士撰寫,通常是一首精巧的小詩。我們熟悉的宋朝文豪,不少人都干過這活兒。如歐陽修當翰林學士時寫的《皇帝閣春帖子詞》:“萌芽資暖律,養(yǎng)育本仁心。顧彼蒼生意,安知帝力深。”給皇后閣寫的帖子詞:“御水冰銷綠,宮梅雪壓香。新年賀交泰,白日漸舒長。”給張貴妃寫的帖子詞:“內助從來上所嘉,新春不忍見新花。君王念舊憐遺族,常使無權保厥家。”此時張貴妃已經(jīng)去世,她的舊居也換上了新桃符、貼上新帖子詞。帖子詞大多通俗明快,但架不住量大,每個門都需要數(shù)首,加起來真夠難為學士們的。宮里玩兒的是高雅文化,民間則寫上大致對仗的兩句話分別掛在門前兩柱上,就是今天的對聯(lián)了。
除了春帖子,后宮還要張掛彩燈。北宋中前期,后宮的規(guī)模并不算大(因為哲宗以前的皇帝都沒幾個嬪妃),在這個不大的空間里,要張掛數(shù)千盞燈。蘇軾曾寫過一篇《諫買浙燈狀》,大意是說宋神宗為了孝敬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年初與開封燈匠訂了4000多盞浙燈的貨,準備年節(jié)時在后宮張掛。單看“4000多”這個數(shù)目字,就足見當時后宮過年的排場了。
四
宋朝人對“燈”有非常深的情結。《東京夢華錄》中說:“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后,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意思是說從冬至以后,開封府便雇人在御街宣德樓前搭建彩山架子(山棚即燈山的骨架),游人也逐漸聚集到御街兩旁。正因為這個年節(jié)持續(xù)的時間長,所以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燈山上彩之后,“金碧相射,錦繡交輝”。還有臨時搭建的橫三門,上面大書“大觀與民同樂”或“宣和與民同樂”字樣,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這些基礎設施修好后,“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這么說一點不夸張,因為當時的汴京是東方最大的消費型大都會。接著是各種絕活兒粉墨登場:踢球的、走單絲的、倒爬竿兒的、吞鐵劍的、耍傀儡的、演雜劇的、賣藥算卦的、煉仙丹的、耍猴兒的,無奇不有。百官到這里幫趁是少不了的,就連皇帝,也要不失時機地來趕趕熱鬧,要不為啥說是“與民同樂”呢。宋朝皇帝過年真夠忙活的,初一受群臣朝賀,回到后宮,接受嬪妃們的恭賀,如果皇帝有太后或太皇太后,還要到她們宮里拜年祝壽,還要陪遼國使臣吃飯,這一切都做完,才能騰出閑空兒出宮親民。
當時的燈山極其精巧,用彩帛扎成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像,“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搖動”。怎么達到這么神奇的效果呢?原來是人工用轆轤絞水,將水送上燈山尖高處,用木柜貯存,“逐時放下”。從燈山到宣德門樓橫大街,有百余丈,是用棘幕圍繞起來的,內設兩長竿,高數(shù)十丈,紙糊百戲人物懸于竿上,風刮過來,動若飛仙。棘幕內還設有樂棚,相當于今天的樂池,衙前樂人不停地演出雜戲。宣德樓上垂下黃色的幕帳,簾中設御座,是皇帝的專座。樓下則是禁衛(wèi)排立,身穿絢麗錦袍,頭上都簪著御賜的花朵。
燈節(jié)前一天,皇帝要帶領后妃、百官到五岳觀游玩。五岳觀里有個迎祥池,大隊人馬開到那里,先要御賜大宴,吃飽喝足后,開始觀看各種節(jié)目,然后回到“內圍子”,就是上面說的宣德樓上設皇帝專座的圍屏。此時樓下已是人頭攢動,年節(jié)的氣氛也推向了最高潮,隨后皇帝走下樓來到燈山前,隨駕的不但有健卒,還有“軍隊文藝工作者”在御駕前表演節(jié)目。《東京夢華錄》說:“駕人燈山,御輦院人員輦前喝‘隨竿媚來’,御輦團轉一遭,倒行觀燈山,謂之‘鵓鴿旋’,又謂之‘踏五花兒’。”如此熱鬧的場面,難怪梁山好漢李逵非要到東京城去看燈山。
(作者:里程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