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許昌的這條河流,為何以他的名字命名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8/2/27 10:25:5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這條河,為什么以著名人物命名?
這條河,背后隱藏著哪些重要的歷史故事?
這條河,曾產生過哪些重要的影響?
下面,讓我們共同揭開這條河的神秘面紗!
我國地域遼闊,河流眾多,但以人名命名的河流,鳳毛麟角,鮮有所聞,而大部流經臨潁縣的這條河可謂獨樹一幟。
這條小河源起建安區(qū)(原許昌縣)將官池鎮(zhèn)辛集村辛集溝向東南流去,自臨潁縣王孟鎮(zhèn)墳臺村入境,流經大范、巢村、前楊、仝溝、李拐、湯店、羅莊、化莊、陳留等村后流向王崗鎮(zhèn)并入清潩河,再入潁河,最后歸入淮河。
這條河呈西北東南走向,猶如一條映帶,穿繞于綠野鄉(xiāng)村間,經過千余年風雨侵蝕,有的河段遺留寬廣之勢,有的河段已窄如小溝,讓人難覓當年開挖時的恢弘氣勢,再加上流長只有三四十里,穿越村莊也僅有數十個,所以小河的知名度僅限于沿岸。
這條河,就是以人名棗祗命名的棗祗河。棗祗河為什么以人名命名,它背后隱藏著哪些重要歷史故事,產生過哪些重要影響,隨著一千八百多年的風雨吹沐,漸漸湮沒。今天就讓我們翻閱塵封千余年的歷史,一起走進群雄爭霸的三國時代,共同揭開棗祗河神秘的面紗。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小河穿沃野,棗祗屯田。話說公元196年,也就是史載建安元年,曹操接受荀彧等謀士建議,迎漢獻帝都許,從而在政治上取得戰(zhàn)略制高點,但接下來直接面臨著如何在沃野千里的中原腹地站穩(wěn)腳根的問題,他經過多年征伐,深刻體驗了缺糧之痛。
唯有解決好糧食問題,才可解除后顧之憂。為此,曹操專門召集文臣武將在議事大堂就糧食生產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討論。
大多數人堅持繼續(xù)推行“牛輸谷法”,這是相對舊的生產方式提出的一種創(chuàng)新生產方式,就是官府把耕牛租給佃農使用,佃農以領租的耕牛多少,交納谷糧。獨有時任羽林監(jiān)的棗祗提出與眾不同建議,建議實行屯田制,此言一出,立即遭到軍祭酒候發(fā)為首的大臣們的強烈反對。
棗祗不畏眾言,直陳“牛輸谷法”的弊害,廣種薄收,若遇水旱天災,更是難有收成,唯有實行屯田,集中大批人力物力實施,集體耕種管理則可有好的收成。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愛才用才,悉聽眾辨,權衡利弊,深知棗祗做事之才,為人之忠。棗祗作為禹州陽翟走出的中原名士,多次謝絕當時最具名望、最有實力的袁紹重禮招攬,毅然堅定跟隨自己在陳留散家財舉義兵,加入討伐董卓大軍,為兗州牧后,他任命棗祗為東阿縣令,在棗祗治下,東阿民心穩(wěn)定,生產發(fā)展,成為自己開始征戰(zhàn)的牢固基地。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