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歷史與文化的印記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8/1/29 10:36:04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城市和人一樣,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開封,其鮮明的城市個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城市建筑來體現(xiàn)、來表達,比如說城墻。它縱向記憶著城市的史脈與傳衍,橫向展示著它寬廣而深厚的閱歷,而縱橫交錯編織出來的,就是開封這座城市獨有的個性和身份以及它的歷史人文特征。
1月18日,2018年全省文化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提出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繼續(xù)加強我省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相關保護維修及展示利用監(jiān)測和巡視工作,做好新鄉(xiāng)潞簡王墓、安陽紅旗渠、開封明清城墻、萬里茶道申遺前期工作。此番消息一出,開封明清城墻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
一
開封被稱為歷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自然有它的底氣。這座城四周固若金湯的城墻,才有了“有了城墻,開封才是一座城”的贊譽。
開封現(xiàn)存的明清城墻,包括墻體、城門、附屬建筑及其地下遺址等,總長14.4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現(xiàn)存的僅次于南京城墻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開封城墻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開封人的驕傲。
“有城必有墻”,開封城墻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由于戰(zhàn)火、洪水等原因,開封城墻幾度遭到破壞,現(xiàn)在的城墻是明洪武元年重筑河南省城城墻時,在原城墻基礎上全部以青磚包砌而成的。
明代城墻有5座城門,東二門為曹門、宋門,西門為大梁門,北門為安遠門,南門為南薰門,5座城門互不對應,故有“五門不對”之說。安遠門通延津,大梁門通中牟,曹門通蘭陽(蘭考),宋門通陳留,南薰門通尉氏、通許,故又有“五門六路,八省通衢”之稱。明崇禎15年(公元1642年),明軍為淹沒李自成圍城大軍,掘引黃河水,致使黃河水圍城,水退后城墻均被泥沙圍擁至地下,垣形卑甚,殘破不堪。
清康熙元年,開封城墻重修,在明代城墻基礎上進行重筑加高,使原來破敗的城墻煥然一新。此后,因歷經(jīng)水患,乾隆4年、22年、29年又予以重修。道光21年,黃河水圍城8個多月,城墻被侵蝕損壞嚴重,第二年重修,即現(xiàn)存的城墻,由外側磚體、內側土筑兩部分組成,城墻地面以上平均高約8米,地面以下埋深約11米,現(xiàn)有馬面81座、水門兩個。
民國時期,南城墻開設一門,俗稱小南門,并拆除五門城樓及月城(甕圈)。新中國成立后,為適應現(xiàn)代交通的需要,又陸續(xù)開辟了迎賓門(南城墻西段)、小西門(西城墻中段)、新開門(東城墻中段)、明倫街城門(東城墻北段)及河南大學明倫校區(qū)城門(東城墻北段)。
開封城墻現(xiàn)存的城垣規(guī)模、街道格局及重要的城址坐標,最早在唐代李勉重筑汴州城時已基本固定,五代都城和北宋東京城里城的城垣均在此基礎上建造,歷經(jīng)明、清至今,1200年間城市格局基本未變,中軸線也一直未變,唐、宋時期的宋門、曹門等名稱沿用至今,成為城市發(fā)展史上罕見的特例。2000年,在對大梁門北馬道進行發(fā)掘的過程中,探明了疊壓在現(xiàn)馬道之下的兩層古馬道遺址,形成了上、中、下三層疊壓的奇觀。這一發(fā)現(xiàn)對研究開封城市發(fā)展史、歷代城垣建筑形制、歷次黃河水患淤沒城市疊壓情況和深度,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學術價值。
開封城墻應該是經(jīng)過歷史長河之后,我們能觸摸到的最原始的開封歷史文脈。一代又一代的開封人創(chuàng)造和開封歷史的艱苦而卓絕的過程,全都默默地沉淀在它巨大的城市肌體里,形成了豐富而深刻的城市記憶。
二
經(jīng)歷過千年的沉浮變遷,開封城里的許多建筑成了遺址。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色里,在所有遺址和建筑的歷史遺存中,最具有歷史價值、和市民生活密切相關、能夠天然融入開封市民生活的,大概只有城墻了。
5000多年前,在現(xiàn)在開封城附近就出現(xiàn)過居民點,成為我國最早開發(fā)的區(qū)域之一。當時在這里居住的人主要以農(nóng)牧為生,過著原始社會生活。大量的考古發(fā)掘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開封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經(jīng)有了人類活動。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由單純地使用石器到學會制造工具,從靠采摘和狩獵來獲取食物到學會“刀耕火種”式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緩慢地進化著,不間斷地繁衍生息。開封的中世紀文明便是在這樣的進程中逐步產(chǎn)生出來的。時至上世紀初葉、中葉,開封城墻前后經(jīng)歷兩次戰(zhàn)爭,古城墻已是殘垣斷壁、彈痕累累殘破不堪。
“小時候我家就住在大南門前,每天醒來的第一眼,就能看到古城墻。”今年60多歲的汪海君女士回憶起兒時的時光,最難忘的就是開封的古城墻。她說,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小的時候都“爬”過城墻。
與其他地方 “登城墻、上城墻”不同的是,開封人說城墻卻是 “爬城墻”。城墻里,坡度非常陡峭,城墻外,經(jīng)常要摳著磚縫上去,這多少反映了開封城墻的特點,也可見開封城墻以前的破舊程度。
汪海君告訴記者,城墻頂上原為石灰、砂土、米漿混合夯實的道,原來十分堅固,方便行走。城墻上參差交錯生長著野生的白楊樹和刺槐樹,樹梢間可以看到有鴉雀等鳥窩。地上也自然生長一些低矮的荒草野菜和其他荊棘。城墻上被人和牲畜踩出一條窄窄的羊腸小道,雖有起伏,卻也有自行車悠悠駛過。一座原生態(tài)的城墻,不加任何修飾,卻寧靜、古樸、肅穆。
不管是喜、是悲、是苦、是樂,城墻所有這一切,都深深鐫刻在一代又一代開封人的心上,感動并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開封人。
為維護歷史文化名城開封的城市總體風貌,市政府自1994年始對古城墻進行整修。2003年,我市文物規(guī)劃部門就本著“全面控制、重點保護”的原則,著手起草《開封城墻保護規(guī)劃》。2008年11月,《開封城墻保護規(guī)劃》經(jīng)國家文物局評審通過,開封城墻搶救性保護工程全面啟動實施。2014年,開封城墻東墻及北墻維修工程立項報告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2015,年《開封城墻東墻及北墻維修工程設計方案》通過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審批。
近年,開封城墻搶救性保護工作得到國家、省、市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整個城墻修復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修繕南墻,第二階段修繕西墻及北墻,第三階段修繕東墻。同時,配合城墻本體修繕,進行周邊環(huán)境整治及綠化工作,并整治護城河。
2008年~2010年,實施南墻大南門以西至迎賓門段城墻修繕工程,修繕了外側磚墻及內墻護坡、海墁,修復長度約910米。
2010年~2011年,實施西南角以北至小西門段城墻修繕工程,修繕了外側磚墻及內墻護坡、海墁,修復長度約940米。
2012年~2013年,實施南墻大南門以東至東南角(羊市橋)段城墻外磚墻修繕工程,修繕外側磚墻1300余米。
2015年,實施了東墻曹門向南至新開門段外磚墻修繕工程,修繕外磚墻約650米。
2016年~2017年,實施東墻明倫街口以南至第三馬面段修繕工程及北墻西北豁口至西北角段修繕工程,修繕城墻內外墻長約950米。
此外,為配合城墻本體修繕,2008年,修建了迎賓門以東至大南門段城墻文化休閑公園。2009年,實施了大梁門以北至東京大道環(huán)境整治工程,修建城墻文化休閑公園。2011年,實施了迎賓門至小西門段內順城路拓寬與景觀整治工程,2016年3月,煥然一新的開封城墻(小西門至迎賓門段)正式對外開放。2012年,實施了南墻大南門以東至東南角(羊市橋)段城墻外側環(huán)境整治工程,拆除了城墻外側至濱河路范圍內的全部建筑。2013年,實施小西門至大梁門段內順城路拓寬與景觀整治工程。
2015年,實施了對古城墻六期進行改造,規(guī)劃在開封市明倫街以南、曹門大街以北、東環(huán)城路以西,建設占地42畝的古城體育公園。2017年5月3日,新建成的開封市古城體育公園正式開園并向開封市民免費開放,這是繼汴京公園改擴建后,開封市建成的第二個全民健身廣場、老年人健身中心。
2017年,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19個“城市雙修”試點城市,開封成功入選。為配合“城市雙修”工作開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并在全市范圍內大力推出“一渠六河”項目,投入大量資金對城墻及護城河周邊環(huán)境進行改造提升。
“自2007年至2017年,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共計撥付開封城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專線補助資金9000余萬元。截至目前,共修繕外墻體8200余米,內墻護坡3500余米,修建城墻綠地公園長度占城墻全長的60%左右。” 市城墻管理所所長劉天軍說,通過近十幾年的建設,開封城墻的周邊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不但為居民提供了開放式公共綠地,而且充分展示了開封古城墻巍峨壯觀的風貌,大幅度提升了古城的品位和形象,展示了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特有風采,為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增添了亮麗的風景,使古城開封變得更綠、更美。
三
開封的古城墻,是一部沉重的歷史書,一掀開就是千百年。承載著開封的厚重文化,見證著開封的發(fā)展與變遷,開封城墻不僅是一個讓世界嘆為觀止的奇跡,更是開封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之一。套用當下熱門的概念而言,它應該也完全有可能成為開封城市文化的超級“IP”。
“IP”,其實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影視劇本、娛樂游戲、文創(chuàng)旅游等產(chǎn)業(yè)的內容來源。一個好的“IP”,可以衍生出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和豐厚的產(chǎn)業(yè)回報。對一座城市而言,最大的城市文化“IP”無疑就是這座城市最具價值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無疑,無論是從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典故演繹角度,開封的明清城墻都擁有作為開封城市超級文化“IP”的足夠的底蘊和底氣。
近年,開封城墻的保護工作不斷開展,相關部門也意識到城墻不能光有保護。但城墻要成為公共活動空間、公共文化產(chǎn)品,讓城墻真正充滿活力和價值,還需要作出更多嘗試。
景觀已經(jīng)成為人們認識一座城市、城市對外推介自己的重要窗口。而景觀核心因素,恰恰是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明清城墻要上升到“不游城墻就沒到過開封”的旅游產(chǎn)業(yè)高度,如同“不到長城就沒到過北京”“不游城墻就沒到過西安”一樣,切切實實將開封明清城墻旅游線路、旅游產(chǎn)業(yè)、各類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做精做細、做足做透。
如今,開封的城墻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開封城墻對開封人的黏性還沒那么高,融入開封人生活的程度也還沒那么深。以西安城墻為例,每年都會有燈會、曲藝、兒童游樂、仿古表演、馬拉松、藝術展等貫穿全年的文化活動“菜單”。只有更多的市民、游客反復欣賞、常來常往,唯有如此,城墻的城市文化遺產(chǎn)價值與功能才有可能得以全面激活與拓展,成為開封文化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們常說,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其實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能讓它們更好地發(fā)揮價值,讓更多的人切實感受到文化遺產(chǎn)穿越歷史風塵的滄桑、氣韻和情感。
開封城墻是一種文化存在、是開封的精神象征。它像一塊方方正正的實體大印,矗立在中國國土上提醒我們,什么是真正的不朽。但反過來說,只有當城墻與城市的文化魅力、創(chuàng)造活力同時交融釋放的時候,城墻這一文化遺產(chǎn)的生命之光才會永久綻放。
(作者:岳蔚敏 責任編輯:笑宇)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