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草:家喻戶曉的“七品芝麻官”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12/19 9:29:43 來源:開封市旅游委 點擊次數(shù):
他是河南家喻戶曉的豫劇表演藝術(shù)家,三四十歲以上的不少河南人,都看過、聽過他的戲。如果實在不知道他,說幾個豫劇劇目,比如《卷席筒》《七品芝麻官》《做文章》等,那些耳熟能詳?shù)某、伴奏,沒有幾個河南人不知道。
好多人都會說,那位主演演得真好!沒錯,他就是著名豫劇表演藝術(shù)家牛得草,演得確實好!牛得草擅演丑角,演技精湛,唱腔詼諧幽默,自成流派,不但河南人,在全國范圍內(nèi),他都受到豫劇愛好者的喜愛。
牛得草先生生前是鶴壁市豫劇團團長,現(xiàn)任開封市豫劇院院長的楊曉青曾長期和牛得草先生在同一個團里工作,對牛先生十分熟悉。日前,記者采訪了楊曉青,他談起了牛得草先生的藝術(shù)。
從開封走出的一代“名丑”
牛得草是開封市人,原名?,出生于1933年。他自幼貧苦,衣食經(jīng)常沒有著落。為了有口飯吃,10歲那年,牛得草拜師李小順學(xué)戲,專攻文丑。隨后,他又向高興旺、李同賓及京劇名丑蕭長華等先生學(xué)習(xí),受益匪淺。
和許多舊時藝人一樣,牛得草拜師后刻苦用功,打下了堅實的童子功,很早就登上舞臺開始演出生涯。1947年,14歲的牛得草開始在開封和平劇社任豫劇演員;1954年,他調(diào)入原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所屬黃河豫劇團;1958年,隨團轉(zhuǎn)入鶴壁市,歷任鶴壁市豫劇團副團長、團長等職。
楊曉青認為,牛得草先生善于學(xué)習(xí)別人的長處,在博采眾長的基礎(chǔ)上,能夠融會貫通,最終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和流派。他唱、念、做、舞都非常棒,飾演的“官丑”堪稱一絕,講究程式規(guī)范,同時又貼近生活,表演風(fēng)格灑脫雅致、寓莊于諧,既有大家風(fēng)范,又有鄉(xiāng)土氣息,深受群眾的歡迎。他技藝精湛,其他代表劇目有《卷席筒》《做文章》《張古董借妻》《三不愿意》《拾女婿》等。
藝名“牛得草”是這樣來的
牛得草這個名字,一看就知道是藝名,這個藝名既好記、詼諧,又富于哲理,同時跟他的丑角身份也很符合。當(dāng)年,電影《七品芝麻官》里縣令唐成的一句臺詞:“當(dāng)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讓飾演唐成的牛得草家喻戶曉。
關(guān)于這個藝名的來歷,還有一段梨園佳話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飾演文丑的牛得草當(dāng)時名字叫?,表演已經(jīng)很有特點,且有些名氣,深受開封一些老戲迷的喜愛。眾多的老戲迷中,有一位叫李春芳的老人尤其喜歡?膽。他在看完戲后,經(jīng)常跑到后臺找牛俊國聊天,聊著聊著,兩人便成了忘年交。
有一天,李春芳對牛俊國說:“你丑角演得好,可惜名字不風(fēng)趣,也不好記。大凡名演員都有個好藝名,比如梅蘭芳、蓋叫天等。”?灿型校f:“?@名字確實不怎么樣,尤其是在別人叫我時,如果吐音不準(zhǔn)或咬字不清,或是聽不清楚,就成了‘牛進鍋’了。丑牛如果進到鍋里,不就成了煮熟的牛肉了,總覺得很不吉利。”而且,當(dāng)時“?”這名字,與牛先生的演藝職業(yè)及他的“小花臉”行當(dāng)也不對路。
李春芳是一個滿腹經(jīng)綸的清末秀才,表示要為?膫藝名;丶液螅艘晦艜妥值,終于想出了個好名字。第二天,他揣著這個名字,找到?牧似饋,說起名要因姓而宜,姓侯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便可以攀登跳躍、自由玩耍。還有叫侯寶林的,猴子如果得了果林,就如同得到了風(fēng)水寶地,便可以有美味可口的鮮果子吃。姓于的有叫于得水的,魚兒得了水,就可以自在暢游……你姓牛,牛兒如果能夠得到最喜歡吃的青草,便可以越吃越壯,力大無比,負重勁行,辛勤耕作,萬事如意,韌力無盡,事業(yè)有成……“我看,你應(yīng)該叫牛得草!”李春芳老人滿臉微笑,盯著牛俊國說。
李春芳的娓娓道來,讓?牭门d趣盎然。他非常高興,說:“您老給我取的這個名字,既幽默,又吉利,而且頗有‘丑角’演員風(fēng)趣滑稽個性特征的深刻含義。如今解放了,我從一個要飯孩子和被人看作‘戲子’的窮藝人,成了人民的演員,是黨把我從地獄里解放出來,重見天日,有吃有穿,這不正是小牛得到了青草嗎?這個名字太好了!”
從這時起,?辛怂嚸,叫牛得草,字“清泉”,號“料足”,別號“飲水”,都和牛密不可分。牛得草還有個小名叫小林,牛吃飽喝足后,還可以到茂密的樹林里美美地臥下休息。牛得草,草、料、水、林俱全,只等奮蹄耕作了。
牛得草高興之余,在日記本上寫下了八個大字:“立志為牛,藝為人民。”
后繼有人 “牛派藝術(shù)”被發(fā)揚光大
傳統(tǒng)藝術(shù)貴在繼承,更貴在創(chuàng)新。以飾演丑角而知名的牛得草,在豫劇表演方面就有可貴的創(chuàng)新精神。
1979年,由他執(zhí)筆整理并主演的《唐知縣審誥命》(即《七品芝麻官》),隨河南省代表團赴京參加文化部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獲劇本整理一等獎、演出一等獎。因為表演有創(chuàng)新、有特色,這一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把這個豫劇拍成電影搬上了銀幕,改名為《七品芝麻官》,并獲第四屆“百花獎”最佳戲曲影片獎。影片深受歡迎,香港《大公報》撰文,稱牛得草是“東方的卓別林”。
如此成功,并產(chǎn)生這樣的影響力,并不是偶然,這與牛得草深厚的戲劇表演功底密不可分,與他對豫劇藝術(shù)的深切投入密不可分。
楊曉青認為,傳統(tǒng)的豫劇古裝戲中,以丑角為主演的劇目不多,而牛得草先生以丑角領(lǐng)團,把丑角唱成了劇團的臺柱子,這是十分了不起的。之所以受歡迎,并形成“牛派藝術(shù)”,是因為牛得草先生的戲在劇本上體現(xiàn)了人民性、大眾性,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充滿了詼諧幽默,容易為群眾接受。同時,他的戲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加上極具觀賞性的表演,因此深受戲迷歡迎。
牛得草先生1998年因病去世。從藝50多年,他以嫻熟的技巧和豐富的手段,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成功塑造了很多性格各異、栩栩如生的丑角藝術(shù)形象。
近年來,豫劇牛派藝術(shù)已經(jīng)成為豫劇中一個有標(biāo)記的文化符號。牛派傳人中的“四草一金”:葛圭璋(藝名葛草旺)、牛亞非(藝名小牛得草)、王藝紅(藝名牛小草)、張仙草、金不換,都在繼承和發(fā)展著牛得草先生的牛派藝術(shù),牛派藝術(shù)后繼有人,并得到了發(fā)揚光大。
(作者:張德卿 責(zé)任編輯:笑宇)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