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魏都】曹魏風(fēng)流——毛玠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9/13 10:47:05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毛玠(?-216年),字孝先,陳留平丘(今河南封丘縣)人,少為縣吏,以清廉公道著稱。他是曹操的重臣,先后擔(dān)任治中從事、幕府功曹、丞相府東曹掾、右軍師、魏王府尚書仆射等要職,多年主管人事。他智力超群,富有創(chuàng)見,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堅決貫徹執(zhí)行曹操的用人方針,為曹魏政權(quán)做出了卓越的貢獻(xiàn),多次受到曹操的夸獎和賞識。
毛玠在當(dāng)時群雄割劇的亂世之時,獨具慧眼識英雄,在曹操兵敗兗州的時候,毅然投奔曹操,并把家室遷到當(dāng)年京都附近,就是今天許昌縣五女店鎮(zhèn)毛王村。毛玠來到曹營,第一件事是向曹操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不久,荀彧也有此議。曹操采納了他們的建議,從而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權(quán)。
在曹魏的人事制度上,毛玠很有功績。據(jù)說,他在建安初年,曾為用人問題向曹操四進(jìn)其言:一曰不論門弟,二曰不求完人,三曰不拘一格,四曰論功定位。曹操甚為贊賞,并把他的創(chuàng)意寫進(jìn)自己數(shù)道求賢令之中,從而形成了曹操嶄新的用人思想。翻閱三國史書,曹操用人之道,為吳、蜀所不及。“得人者得天下。”曹操有了毛玠這個善其事的能臣,才使天下英雄畢至,聚攏了眾多豪杰,出現(xiàn)了建安年代上將千員、謀士云集的鼎盛時期。
毛玠身負(fù)選舉人才的重任,握有升遷和免黜的大權(quán),但他忠貞不渝,堅持唯才是舉。不避權(quán)貴,不徇私情,不是人才的一概不用。
毛玠身居高位,穿布衣,吃蔬食。外出巡察坐柴車,入府視事徒步走。總是以儉率人,廉潔自勵。當(dāng)時朝廷的群臣,民間的鄉(xiāng)老,都把他奉為師表。
公元207年,曹操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西南)班師回許都,特以素屏風(fēng),素憑幾賜給毛玠,說:“君有古人之風(fēng),故賜君古人之服。”毛玠說:“為政之要在自身。身正心誠,不令而行。臣將以身率之,興魏王廉儉之風(fēng)。”可見毛玠在創(chuàng)興建安吏制廉儉之風(fēng)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曹操雖然曾以“為國失賢者亡”來告誡過自己,但也有一時忠奸不辨之誤。毛玠這個清正之士,一生剛直不阿,曾蒙受了一場不白之冤。
當(dāng)年毛玠曾為魏王府尚書崔琰蒙冤之死有過不平之論。后被丁儀告發(fā)。曹操以“誹謗罪”收毛玠入獄。大理鐘繇審理時,毛玠不作申辯。鐘繇問毛玠何以如此,毛玠說:“人間有是非,是非不屈人;人間無是非,曲直何足論!”當(dāng)時有很多大臣請求曹操放出毛玠,治誣告人的罪。曹操說:“今方正用兵之時,不宜多治罪于人。”罷免了毛玠的官職成為老百姓,誣告毛玠的人也不再追究。
毛玠出獄后回到毛王村時,年事已高。垂危之際告誡其子,他的后事從儉,把他埋到金龜崗上。曹操聞報,非常悲慟。“賜給棺器和錢帛。”派人到毛玠墓前致祭,并讓他的兒子毛機做了郎中。
毛玠死后,就葬于村南的高崗上。《許昌縣志》載:“毛王村,西有金龜崗,柳波湖,南崗上有毛丞相冢。”因毛玠曾任魏王府的尚書仆射,其職位相當(dāng)于副丞相,故有毛丞相冢之稱。
(作者: 責(zé)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