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是誰?清雍正年間的一位河南知府。
他對洛陽的歷史文化情有獨鐘,在任期間,著力對這里的文物古跡進行考證和保護。今天人們耳熟能詳?shù)脑S多地方,比如龍門、關(guān)林、洛出書處、上清宮、安樂窩、孔子入周問禮處……都有他留下的印記。
尋找這些印記,是為了留住一段行將湮沒的歷史。
題寫“龍門”二字
前幾天,為尋找張漢題的“龍門”二字,我去了一趟龍門石窟。
天熱,剛過9點,游客就多了起來。我步履匆匆,直奔奉先寺方向而去,因為張漢題字的地方,就在盧舍那大佛腳下不遠處。然而,巖壁上的這兩個字太不顯眼了,遠不如旁邊刻的“郭公路”“方公路”醒目。加上附近正在整修,游客經(jīng)過這里,基本不會放慢腳步,更別說留意張漢題的“龍門”二字。將近300年過去,曾經(jīng)的河南知府張漢被很多人遺忘,也是意料中的事。
75歲的何漢儒是個例外。他家住老城,是張漢的鐵桿粉絲,張漢走過的地方,他20年前就騎著自行車走了一遍;貋砗,他將張漢為保護洛陽古跡留下的碑刻寫成一篇文章,名為《張漢碑刻略述》,發(fā)表在2000年第四期的《河洛春秋》上。
“張漢是云南石屏人,一個大才子。他為洛陽做的這些事,洛陽人應(yīng)該知道。”何漢儒說。
那么,張漢是哪一年到洛陽的呢?史料記載,他生于公元1680年,是康熙年間的進士,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出任河南知府,到了河南府的治所洛陽。當(dāng)時,河南府下轄10個縣,分別為洛陽、偃師、鞏縣(今鞏義)、孟津、宜陽、登封、永寧(今洛寧)、新安、嵩縣和澠池。
洛陽文物古跡很多,張漢上任伊始就四處考察,卻發(fā)現(xiàn)“碑石蕩然”,盛況不再,十分痛心。他決定身體力行,為保護古跡竭盡全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伊闕古道因暴雨被淹,洛陽知縣郭朝鼎主持修路。人們?yōu)榧o(jì)念此事,在奉先寺北邊不遠處的巖壁上刻下“郭公路”三字。作為郭朝鼎的上司,張漢也題了斗大的“龍門”二字,落款為“石屏張漢書”,并寫下《龍門鑿石治道》和《龍門題壁》兩首五言詩。
到了乾隆年間,洛陽知縣方有光再修伊闕古道,“方公路”因此得名。張漢的“龍門”和“郭公路”“方公路”一樣,值得人們銘記。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