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自畫像
中國人重書法。在電腦和手機普及的今天,誰若能鋪紙研墨,寫出一手好字,會令人刮目相看,而在過去,書法更像一門必修課。
洛陽歷代出現(xiàn)過不少書法名家,如東漢的蔡邕、唐代的褚遂良、清代的王鐸等。他們留下了不少書法珍品,使后人得以領略這一傳統(tǒng)藝術的無窮魅力。
寒門貴子,生逢亂世
王鐸是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寫得一手出神入化的好字,被譽為“神筆王鐸”。不過,人們在提起他的時候,心里總有些五味雜陳。
為啥?還不是因為他“大節(jié)有虧”,歷仕明、清二朝,被打上了“貳臣”的烙印。不過,這抹殺不了他的書法成就,清末書畫大師吳昌碩曾贊他“有明書法推第一”,書法家啟功也說:“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鐸,字覺斯,生于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是孟津邑雙槐里人,故居在今孟津縣會盟鎮(zhèn)老城村。他是典型的“寒門貴子”,家里一度窮得揭不開鍋,只能靠舅舅陳具茨周濟。王鐸憑著過人的天賦和勤奮,在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考中進士。
這一年,王鐸31歲。
他18歲成親,妻子馬氏是孟津東的花園村人,比他大兩歲。就在中進士不久,他們的次女王相出生,王鐸也入翰林院供職,一家人的生活終于迎來轉機。在恩師袁可立的推薦下,王鐸仕途順暢,后來一直做到禮部尚書。
然而,在改朝換代的大背景下,王鐸的幸運,其實也是他的不幸。
明末,天災人禍頻發(fā),內(nèi)憂外患不斷。王鐸雖然身居高位,生活卻不安穩(wěn),多次遭到農(nóng)民軍的追殺,親人也一個個離他而去。這種身處亂世的悲涼無助,最終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比如,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王鐸曾在孟津遇險。他和家奴等十余騎被農(nóng)民起義軍包圍,后從漢光武帝陵西北出逃,幸好遇到故人,才得以乘船從水上脫身。次年,他升任禮部右侍郎,曾上疏“言邊事不可撫”,堅決反對主和派,結果險遭廷杖斃命。就在這年秋天,京師戒嚴,王鐸分守北京城的大明門,幼女王佐死在這里。冬天,次女王相也去世了。
王鐸心灰意冷,兩度上疏乞歸,才得以回到孟津葬女。此后兩三年中,他的家園被毀,父親、母親、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先后離世。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