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縣:廣唐寺白馬塔及《塔鋪》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7/5 9:21:5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在延津縣石婆固鎮(zhèn)塔鋪村西,有一古寺遺址,曰廣唐寺(現(xiàn)為村小學)。寺內(nèi)有一半截無頂磚塔,曰白馬塔。白馬塔始建年月無考,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修廣唐寺塔記碑》載有:“廣唐寺創(chuàng)于古酸棗邑,梁武帝天監(jiān)丁酉年……及遷邑通郭,居人列寺東向,以塔名鋪。”明代詩人越應揚題《廣唐古塔》一首:“靈鷲連峰出化城,法云空寂即大乘。”廣唐寺曾是佛教勝地。
白馬塔為六角閣樓式磚塔,其外部輪廓因三層以上逐層明顯收縮,故稍呈拋物線型,各層飛檐均用青磚雕花砌成,上面為花檐,下面磚雕斗拱及仿椽頭。各層高度不一,第二層最矮,無窗無門,其余各層有窗門。塔高30.6米,底部直徑10米,塔內(nèi)有斜形梯道與螺旋梯道交替連接以達塔頂,第六層有佛龕一個。建國后,該塔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從建筑風格與結構判斷,該塔不早于宋代。
現(xiàn)有的白馬塔為半截,沒有封頂,雖為半截,并經(jīng)多年風雨剝蝕,仍不失當年風韻。為什么沒有封頂?民間傳說很多,主要有二:一是塔鋪村古稱白馬津,是黃河渡口,河水歲歲泛濫,淹禾苗,毀村莊,害得“鋪人”啼饑號寒。某年中秋,皓月當空,風平浪靜,一擺渡老翁夜半回歸,忽聽河面上“嘩啦”一聲響,只見一匹白馬沖出水面,嘶叫著躍上河岸,霎時間狂風大作,沙飛石走,平靜的河面濁浪排空,黃水四溢,塔鋪村眨眼之間陷入一片汪洋之中。此后,只要白馬出現(xiàn),“鋪人”必遭水患,人們雖恨白馬作祟,卻無以為計,只好求助于官府,修白馬塔,假借佛力鎮(zhèn)之。據(jù)碑文載,官府曾委派兩名進士,率民工數(shù)千人土屯修之,然塔未竣工,河水復至,進士騎馬而逃,民夫葬身魚腹者不計其數(shù)。塔修至此終止。
又一傳說為:當年的白馬塔飛檐翹壁,高聳入云,甚為壯觀。一日,南海觀音云游至此,云端中只見塔鋪村北濁浪滾滾,甚覺好奇,心想,南海碧水清波,此地為何污泥濁水?乃踏祥云觀之,不小心袍袖輕拂塔身,把塔頂帶入南海,留下半截古塔。古老的傳說流傳了一代又一代,半截古塔見證了塔鋪的世事滄桑。
塔鋪村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據(jù)史料記載,周朝的廩延邑(延津縣)治所為塔兒店(即塔鋪),秦朝時酸棗縣(延津縣)治所為惠安鎮(zhèn)(即塔鋪),直到金朝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酸棗縣治所遷于延州店,即今原陽縣延州村。由此可見,從秦到金,塔鋪(惠安鎮(zhèn))作為酸棗縣治所長達1000多年。
新中國建立后的1955年始設塔鋪鄉(xiāng),1958年與夾堤鄉(xiāng)合并,改稱榆林公社,1962年從榆林公社分出,為塔鋪公社,1983年更名為塔鋪鄉(xiāng),2005年鄉(xiāng)鎮(zhèn)合并,合并為石婆固鎮(zhèn)。
現(xiàn)在的塔鋪村共有人口3500余人,為便于管理,早在上世紀的1975年分塔一、塔二兩個行政村。當代中國著名作家劉震云曾在這里學習、生活、工作過,塔鋪中學是劉震云學習、工作過的學校,1978年,他就是從塔鋪中學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其成名作《塔鋪》等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就在塔鋪村。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