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先后五次途經(jīng)洛陽,都在王安石變法之前。蘇軾從登州(蓬萊)知州任上被召入朝,做了禮部郎中!吨悄摇分杏袀蘇軾破解反詩的故事。
王安石擔任宰相時,一無名氏在開封相國寺的墻壁上寫了一首詩:“終歲荒蕪湖浦焦,貧女戴笠落柘條,阿儂去家京洛遙,驚心寇盜來攻剽。”乍看這詩像是被丈夫休妻的女人所寫,平鋪直敘,毫無玩味之處。可有人覺得沒那么簡單,似乎詩里話里有話,具體是什么話,無人能猜得透。
有一天,蘇軾在府上與幾位朋友喝酒,這些人知道蘇軾學問深,敏慧超人,就拿這首詩問蘇軾,希望他能指點個中迷津。
蘇軾拿過詩文一看,笑了,說:“寫得痛快!”
身邊朋友很詫異,問:“有何妙處?”
蘇軾搖頭說:“這絕非女子所寫,更非什么辭賦,而是一個字謎。”朋友們面面相覷,等著蘇軾說下去。
蘇軾指著詩文,說:“諸位請看,從‘貧女戴笠落柘條’這句里,就能看出這詩說的是誰了!”
眾人伸長脖子看來看去,還是看不出個子丑寅卯。蘇軾說:“咱們從頭說吧。‘終歲’,十二月嘛,十二月為‘青’字。‘荒蕪’,啥子意思?田中長草了嘛,草田為‘苗’字。‘湖浦焦’,說的是水都流走了,水傍去,‘法’字啊!”
眾人這才明白,“青苗法”是王安石“熙寧變法”中的一個重要的改革措施,雖本意是富國強民,但執(zhí)行過程中老百姓沒有得到實惠,反而深受其害,令朝野上下多有批判。蘇軾破解了第一句暗指“青苗法”,大家隱隱意識到這是說誰了。
蘇軾接著說:“‘女戴笠’,是不是一個‘安’字呢?‘柘落條’,即柘字落木(條)嘛,不就是‘石’嗎?”眾人相互對視了一下,點點頭,齊聲說:“‘安石’!”
蘇軾說:“‘阿儂’是吳語, 吳人之言,乃‘誤’字。‘京洛’,指的是東京(開封)、西京(洛陽),代表國家,所以這是一個‘國’字。‘寇盜攻剽’指的就是賊民。”然后蘇軾環(huán)視眾人,端起一杯酒喝了,問:“諸位說下這詩里藏著什么意思呢?”
眾人將一個一個“謎底”拼起來,念道:“青、苗、法、安、石、誤、國、賊民。”隨即擊掌點贊,沖著蘇軾直豎大拇指!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