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仁墓志局部拓片 (資料圖片)
中國人重書法。在電腦和手機普及的今天,誰若能鋪紙研墨,寫出一手好字,會令人刮目相看,而在過去,書法更像一門必修課。
洛陽歷代出現(xiàn)過不少書法名家,如東漢的蔡邕、唐代的褚遂良、清代的王鐸等。他們留下了不少書法珍品,使后人得以領(lǐng)略這一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無窮魅力。
張芝:從章草到“一筆書”
草書之美,有目共睹。最初的草書出自誰手,卻是一筆糊涂賬。
歷代擅長草書的人很多,比如東漢的張芝、唐代的張旭,都享有“草圣”的美譽。愛喝酒的懷素和尚“一日九醉”,寫得一手好狂草,在唐代書壇的名氣不亞于張旭。
練過書法的人都知道,草書雖然看似簡單,想寫好卻不容易。張旭和懷素以“張顛素狂”著稱,他們的書法一般人模仿不了;張芝創(chuàng)立“一筆書”,更是書法史上的一個壯舉。
所謂“一筆書”,就是后世通行的今草,因一筆寫成、連綿不斷而得名。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章草,還保留著隸書的意味,筆畫不相連,被視為今草的古體。
章草因何得名至今無定論,有人認為與史游的《急就章》有關(guān)。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說:“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
也有人認為與漢章帝有關(guān)。西晉書法家衛(wèi)恒在《書勢》中說:“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漢章帝欣賞杜度的書法,讓他用草書寫奏章,因名章草。
還有人說,這個“章”是章程、法度的意思。
不管怎么說,可以確定的是,章草起源于漢代,是由隸書簡化而來的。東漢末年,張芝對其進行了巧妙的改進,使原本“字字區(qū)別”的章草變?yōu)?ldquo;上下牽連”的今草,他也因此被書法家韋誕稱為“草圣”。
張芝祖籍甘肅,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親張奐早年威震西域,于公元166年奉調(diào)回到京師洛陽,位列九卿,不久將家遷到西距洛陽不遠的弘農(nóng)。張芝品性高潔,不愿做官,終日在家鉆研書法,以至于“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墨”。
東漢末年是書法的一個極盛時期,張芝聲名遠揚,許多人向他學(xué)習“一筆書”。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也對張芝推崇備至,認為自己的草書比不上張芝的。
張旭:“草圣”何以稱“張顛”
張旭畫像 (資料圖片)
從漢末到中唐,在短短數(shù)百年時間里,草書領(lǐng)域涌現(xiàn)不少大家,張旭是其中的佼佼者。
張旭是吳人,生卒年不詳,活躍于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杜甫曾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中記載:“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shù)嘗于鄴縣見云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張旭則自稱:“始吾見公主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神。”
張旭學(xué)書不拘一格,時時處處留心。他早年當過常熟縣尉,發(fā)現(xiàn)有一老翁常來告狀,只為求得他的一紙判決書,好作為墨寶珍藏。細問之下,他得知老翁已過世的父親也擅長書法,拿到其遺墨一看,不由驚嘆:“天下工書者也!”
任金吾長史時,張旭常隨唐玄宗來東都洛陽。一次,裴旻(mín)將軍因母親新喪,求吳道子在洛陽天宮寺繪壁畫以超度亡靈。吳道子請他先作劍舞,自己從中尋找靈感,后繪出“生平繪事得意,無出于此”的壁畫。在場的張旭也情不自禁,在墻上揮毫留下“天下第一狂草”的墨寶。圍觀者“一日之中,獲睹三絕”,大飽眼福。
唐文宗時期,“三絕”被官方認證,就是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和張旭草書。
張旭和李白是朋友,兩個人一樣嗜酒,都頂著“飲中八仙”的響亮名頭。杜甫有一首《飲中八仙歌》,專門寫了他們的醉態(tài):“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張旭似乎總在大醉后超常發(fā)揮。他呼叫狂走,甚至以頭蘸墨,隨意揮灑,如有神助,酒醒之后,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世人見他如此癲狂,干脆送他一個外號,就叫“張顛”。
更不可思議的是,這樣寫出來的狂草,竟讓人挑不出毛病,張旭也被時人稱為“草圣”。事實上,張旭有極深厚的楷書功底,他的楷書“字字有法”,端正嚴謹,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學(xué)書,可見其楷書造詣之深,這也是張旭的草書極具章法的原因。
1992年,洛陽邙山出土了嚴仁墓志。嚴仁與張旭是同鄉(xiāng),死于公元742年,墓志由張旭書丹。張旭的楷書書法,后人由此得以一見。
懷素:“一日九醉”是狂僧
懷素《自敘帖》局部 (資料圖片)
說到狂草,人們常將懷素與張旭相提并論,稱為“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
懷素生于公元725年,大約比張旭小20歲。他是湖南人,俗姓錢,小小年紀就極有主見,不顧家人阻攔出家為僧。
出家后的懷素喜歡讀書,愛好書法。為練字方便,他在寺院附近開荒,種了一萬多株芭蕉樹,每天就用芭蕉葉當紙,練字不輟,草書進步很快。他曾慕名向李白求詩,李白欣然寫下《草書歌行》:“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對懷素的草書極盡贊美。
懷素的草書師承張旭,也是狂草。其用筆奔放流暢,“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zhuǎn),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
得知顏真卿曾向張旭學(xué)書,40多歲的時候,懷素來到洛陽,特意向顏真卿請教書法。
《廣川書跋》中記載:“書法相傳至張顛后,魯公顏真卿得盡于楷,懷素得盡于草。”懷素學(xué)得張旭草書精髓,正是通過顏真卿。
當時,顏真卿告訴懷素,20多歲時,他跟著張旭學(xué)書,只是剛剛?cè)腴T。35歲時,他又去向張旭請教,張旭沉默許久,教給他“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如今既然懷素想學(xué),他愿意毫無保留地傳授。
張旭與懷素都寫狂草,后人如何辨別他們的書法呢?有個簡單的標準,就是“旭肥素瘦”:張旭的草書肥勁,懷素的草書瘦硬。相比之下,張旭的字難度更大一些。
作為一名自幼出家的僧人,懷素一生大多在寺院中度過,卻不念經(jīng)不說禪,又吃肉又吃魚,還“一日九醉”,是一名地道的狂僧。不過,“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他的狂,也許只是為了狂草而存在的。
公元777年,懷素寫《自敘帖》,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主要事跡,并稱“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兩年后,他患風痹病圓寂。
無論是張顛還是狂僧,都用他們的一生告訴世人,“草圣”是怎樣煉成的。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