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子也交“過路費”
端午小長假即將來臨,喜歡自駕游的人掐指一算,又有一筆過路費得掏。
公路收費,本無可厚非:修路不要錢啊?護路不要錢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家都能理解。
其實設關卡收費,并非今人獨創(chuàng)。
史載,早在東周時期,各個諸侯國就開始征收“過路費”了——古時叫關稅、過境稅。
當時諸侯割據(jù),誰的地盤誰做主,關門既是國門、城門,又是人們往來經(jīng)商的必經(jīng)通道,你來我的地盤做買賣,或者經(jīng)過我的地盤去發(fā)財,得給我交倆錢。
一般來說,那時的關稅只針對貨運車輛,收得到位,“足以富國”。
鄭國商人弦高經(jīng)常來往于各國做生意,想必交了不少“過路費”。有一次,他到王城洛陽做買賣,半道上碰見正打算偷襲鄭國的秦軍,便假扮鄭國使者,宰牛犒勞秦軍,智退強敵。個人的生意肯定是賠了,卻為祖國賺了“生存時間”。
老子見周王室沒落,預感到天下將亂,便離開王城洛陽,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他不做買賣,按說不用交關稅,但把關的小官僚尹喜仍強迫他交了“過路費”:老子寫下五千言《道德經(jīng)》充當過路費,才得以出關。
也有地方亂收費,魯國做得尤其過分?鬃诱J為此舉太無恥,在自個兒的“微信公眾號”上公開發(fā)聲,批評收費者“不仁”。
仁不仁,得看對誰。要是上面有關系,能拿到通行證,便可免“過路費”。
鄂君啟是楚懷王的兒子,后臺硬,懷揣免稅通行證——銅節(jié)(節(jié),古時的水陸交通運輸憑證),去哪兒都免“過路費”。
2 過路掏的不是錢,是命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一度廢除了各地的關稅,可老百姓沒落著啥好處:朝廷強迫他們當免費勞力,沒日沒夜地干活,修長城、修秦直道(堪稱古代的高速公路),人們過路掏的不是錢,是命!
《史記》記載,西漢初年,為了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朝廷把中原各地的“收費站”都撤了。后來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朝廷覺得有利可圖,又增設關卡,開征關稅。
此后,歷朝歷代都曾在水陸要道設點征收過路費,收費名目不一,有的叫關津稅,有的叫財貨稅,有的叫通過稅……
不管叫啥,反正都是過路收錢,只不過有的收費力度小一些,比如百姓拉個土特產(chǎn)什么的可以免費。
3 “高無賴”果真無賴
古時有個詞,叫“剪徑”,意指剪斷路徑,攔路搶劫。“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不給錢不準過!
《水滸傳》里說:“走小路,多大蟲,又有乘勢奪包裹的剪徑賊人。”
亂世國君如大盜,剪徑剪得比誰都兇。
五代十國時期,南平王高從誨就是個“剪徑狂魔”,他專門掠奪各地進獻到后唐京都洛陽的物品,人稱“高賴子”“高無賴”。
他爹高季興更賴,把設卡收“過路費”做到了極致。
高季興本名高季昌,原是后梁皇帝朱溫的人。后唐滅了后梁,定都洛陽,高季興見風使舵,跑到洛陽覲見后唐皇帝李存勖,俯首稱臣,被封為南平王。
南平又稱荊南,地狹兵弱,卻占了交通優(yōu)勢,乃由南往北的必經(jīng)之地。其鄰國南漢、閩、楚等皆向后梁稱臣,每年都派使臣到洛陽朝貢。朝貢者只要路過南平,高從誨便要雁過拔毛,劫取財物,等鄰國抗議或出兵討伐問罪時,他又恬不知恥地將東西退回。
魏王李繼岌(李存勖的兒子)曾將四十萬金帛用船送往洛陽,經(jīng)過南平時,正好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
高季興得到消息,乘人之危,霸占所有財物。
李嗣源繼位后,追查那四十萬金帛的下落,高季興說:“船翻了,東西被水沖跑了,想知道貨在哪兒得問水神。”
你看看,收“過路費”收得不明不白,被收費的能不怒嗎?
李嗣源果斷發(fā)兵,征討無賴。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