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博采,廣泛搜集。博采眾美:原指廣泛采集美好的圖文或字形,后也指廣泛收集美好的事情。
文:指龜甲上的花紋。跡:足跡,印痕。龜文鳥跡:指古代象形文字。
【出處】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七:“頡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
【故事】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中國漢字的發(fā)明者,被后人尊為中華文明始祖。他雖是一位遠古傳說人物,但關于他的出生地和墓地,歷來多有爭執(zhí),而倉頡故里原陽說最具權威。一是史書有載!堵肥·禪通記》中有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xiāng)”的記載;《春秋元命苞》中有倉頡“都于陽武,終,葬衙之利鄉(xiāng)”之說;另《原陽縣志》有“杏蘭地方相傳為利水鄉(xiāng),有倉頡墓,為流沙所沒”的記載,并把倉頡列入“帝紀附”。由此可見:倉頡生于原陽、都于原陽、葬于原陽。二是民俗可考。原陽縣齊街鎮(zhèn)南留侯村原有倉頡廟,有石人石馬、碑林牌坊。該廟緊鄰官道,過往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趕考舉子,過此必拜。廟宇毀于戰(zhàn)火。相傳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是倉頡生日,當?shù)囟嘤屑漓牖顒,俗稱谷雨節(jié)。三是地名作證。倉頡的出生地在今齊街鎮(zhèn)南留侯村附近的侯岡,當?shù)匕傩辗Q之為皇爺莊。其墓地在今福寧集鎮(zhèn)的趙杏蘭北,20世紀70年代塌陷,當?shù)厝酥^之頡凹。
漢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主要是人們勞動活動需要的產(chǎn)物。先民曾有壘石記事、結繩記事、刻符記事等文字孕育!兑·西辭》記載,在沒有文字的上古時代,先人們極力在尋找一種記事方法,就采用系繩打結的辦法,一個結表示部落發(fā)生的一個事件,有打獵記錄、會議記錄,亦有死傷以及自然災害的記錄。大事記一個大節(jié),小事記一個小結。開始還挺有趣,但隨著發(fā)生的事情越老越多和時間的不斷推移,一些事情慢慢地便模糊了,繩子上大小不一的結子代表的什么事誰也說不清了。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做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里牲口的數(shù)目、囤里食物的多少。倉頡很聰明,做事又盡心盡力,很快就熟悉了所管理的牲口和食物。可慢慢地,牲口、食物的儲藏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倉頡開始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用繩子打結,但是時間一長,就不奏效了。倉頡又想到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圈里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理的東西。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干,叫他管理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shù),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都叫倉頡管理。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同部落的幾個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錯過機會了。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種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么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理的東西呢?于是,他廣泛采集美好的圖紋或各種痕跡,開始創(chuàng)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堵肥·禪通記》載:“倉帝史皇氏名頡……有睿德,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而造文字。”倉頡造出了字,他分管的事情更是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后,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就推廣開了,就這樣,形成了文字。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