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慎與中國漢字文化名城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21 11:28:14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五月,我偕友南下“字圣故里”河南漯河,親身領略這座內陸重鎮(zhèn)的人文魅力與前世今生,感慨頗深。
漯河是東漢文字學家和經學家許慎的故鄉(xiāng),我們直奔城東召陵區(qū)的許慎文化園。進得大門,宏闊華美的仿古殿宇式建筑凸現(xiàn)漢代風格,姹紫嫣紅的花兒飄來悠悠芬芳,令人發(fā)思古之幽情。走近六書廣場,一尊六七米高的金絲楠木許慎雕像撲入眼簾,凸現(xiàn)“字圣”莊重的非凡氣勢。導游說,金絲楠木為我國特有珍惜稀缺樹種,此雕像是熱衷傳統(tǒng)文化的漯河實業(yè)家李凌云先生去年捐贈的“鎮(zhèn)園之寶”。
驀然想起,去年11月1日第三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就在此舉行,來自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漢語學者齊聚漯河,圍繞“許慎精神與當今世界”主題展開熱烈討論。開幕式上,漯河市榮膺“中國漢字文化名城”桂冠,并舉行許慎木雕像揭幕儀式。
那天,著名語言學家、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做了專題演講,他以專家視角評價許慎崇高的學術地位,闡述了他在文字學、經學領域的顯赫成就和中華文化史上的重大意義,稱許慎是“在中華文化傳承關鍵時期涌現(xiàn)出的一波巨大浪濤”、“一顆耀眼的明星,是漯河和中原的驕傲”、“許慎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他的《說文解字》收錄了九千多個小篆字體,對后人研究隸書之前中華文字的演變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據(jù)悉,這次國際研討會使許慎文化園名聲大振,嘉賓如云,有32位臺灣學子專程前來觀摩,認真聆聽了“許慎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名家論壇。他們說:“此行我們更加深入了解了許慎文化的內涵,深刻體會到《說文解字》的高深智慧和博大氣韻!”
漫步在許慎文化園,見其設計別具匠心。沿襲傳統(tǒng)的中軸對稱布局,六書石柱、漢字大道、字圣殿、叔重堂、說文館、字形牌坊、許慎墓等依次排開,魁星亭、蟾桂山、字形釋義、部首方陣、字源石等小品錯落有致,意蘊十足,非常吸人眼球。以博物館規(guī)范體制建造的叔重堂和說文館,通過文圖和實物形象地再現(xiàn)了許慎生平事跡和歷史貢獻,令人感懷。最驚艷的是80米長的漢字大道,它以精美考究的石刻和銅鑄工藝,將漢字發(fā)展十個階段篆、隸、草、行、燕、楷等不同書體完美呈現(xiàn),堪稱一部濃縮的漢字發(fā)展史,贏得觀者嘖嘖稱贊,紛紛拍照。
我們拜謁了古柏環(huán)繞的許慎陵墓并獻上鮮花,此地屬召陵區(qū)姬石鎮(zhèn)許莊村。但見墓冢高約五米,周長三十多米,墓前立幾通碑石,一塊是清順治年間(1656年)郾城知縣荊其惇重修所立墓碑,一塊是康熙年間(1707年)知縣溫德裕所立的“漢孝廉許公之墓”碑,另一塊是光緒年間(1876年)知縣王鳳森撰文修建的“許夫子從祀文廟記”碑。松柏在熏風中微微晃動,倍覺莊嚴肅穆。導游說,許莊村北原有許慎祠,明代時有祭田120畝,斗轉星移現(xiàn)已不存,如今村民多為許慎后人。
改革開放后的1985年,甫成立的許慎研究會新立一座“重修許慎墓碑記”,栽下松柏百余株,還在郾城區(qū)海河路西段重建了許慎祠堂。2008年9月,許慎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以此為核心籌建占地十萬平方米的許慎文化園。2014年春,這座集文物保護、許慎文化博覽、漢字文化觀光于一體的許慎文化園,升級為國家4A級景區(qū)。
返回廣場,游客爭相在許慎像前留影。仰望大氣古樸的金絲楠木雕像,我滿是敬重、感激與思忖之情。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學者平生淡泊名利,卻為漢字文化宵衣旰食耗費心血,其精神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文化園將參與、趣味、互動融于一身,終成漢字文化研究、國際文化交流和愛國教育基地,功不可沒!
我感嘆,因為一部《說文解字》,作者被尊為“字圣”、“文宗字祖”;因為它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解釋漢字的字典和全球第一部文字學專著,又獨享“許學”、“說文學”美譽;因為許慎的不朽貢獻,漯河被封為“中國漢字文化名城”;因為這一切,五年一屆的國際研討會更將許慎文化和中華文化推向世界——人文魅力就是如此強烈壯觀,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記得臺灣中央研究院陳鴻森研究員曾言,《說文解字》不僅代表漢字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也是反映歷史文化社會進程的偉大經典。高雄師大教授鄭卜五則說,許慎文化在臺灣也很吃香,島內文字研究部門和國文系、中文系學生,沒讀過許慎《說文解字》就不算懂得中文。他說:在重建中華文明的當下,理應讓許慎文化深入民心,通過這種熏陶讓文化傳承走得更遠。
行走在春暖花開的漯河市區(qū),城內以許慎命名的街道、學校、建筑及文化設施比比皆是。風光綺麗的沙澧河畔,就有許慎塑像和《說文解字》宣傳櫥窗。聽說漯河還興辦“說文解字群英會”、“漢字聽寫大賽”、“漢字英雄”、“許慎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學生和市民頻頻親歷許慎文化熏陶,大大提升了人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漯河地處中原之中,因為擁有“許慎故里”這張耀眼的城市名片,成為海內外有識之士心儀的文字圣地。來漯前在法國留尼旺孔子學院執(zhí)教的朋友對我說:其實漢字對老外并非像傳說的那么難學,因為老祖先許慎早把漢字的規(guī)律教給了我們,但如今大家淡忘了,所以《說文解字》亟待普及。他說,他就在學生中大力宣講《說文解字》,有機會一定去漯河看看。我說,漯河是許慎文化大本營,漢字文化大觀園,你來此必定大有收獲。
告別漯河,車依次經過太行山路澧河大橋和沙河大橋,兩岸風光迷人,岸邊草地上有三五少年在捧書閱讀,令我欣欣然。忽又想起,在電腦大力普及、書寫日益式微的今天,不少人只會按鍵打字而不再手寫,提筆忘字已成人們的新常態(tài),數(shù)千年一筆一畫的漢字書寫正面臨窘境。我對文友說,生活品質改善是社會進步,忽略漢字書寫卻絕對是人文精神的倒退,正如大作家王蒙先生所言:“遺失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漢字原形,我們就成了數(shù)典忘祖的新文盲!”僅從這一點看,重溫許慎精神和他的《說文解字》,仍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和普世價值。正是——沙澧河畔謁許慎,字圣功德遐邇聞。今日欲鑄中華夢,文化傳承最銘心。
(作者:網絡來源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