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伊河,是一條流淌著許多故事的河流。
正如歷史一回眸,便能看見洛陽,在這里,伊河和洛河一起撐起了河洛文化的厚重,照亮了華夏文明的源頭。
行走伊河,你看到的不僅僅是風景。
治水英雄黃守才
在伊河下游的偃師市岳灘鎮(zhèn)一帶,關于黃大王的傳說有很多。人們提起黃大王,會尊稱其為“黃爺”或“老黃爺”,語氣自豪而親切。
這個黃大王,就是治水英雄黃守才。
黃守才是岳灘鎮(zhèn)王莊村人,生于明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他自幼失去雙親,依靠舅父生活。舅父是個船工,黃守才也以船為業(yè),年紀輕輕便識水性、懂河理。
今天的伊河看上去風平浪靜,然而以前的伊河、洛河及黃河中下游,水患時有發(fā)生。岳灘鎮(zhèn)地處伊河、洛河之間的夾河灘,人們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在伊河邊長大的黃守才,決心以大禹為榜樣,治理水患,造福百姓。他認為“善治水者,惟思所以除水之害”,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
如今,夾河灘一帶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谷水、洛水泛濫,淹沒了農田和村舍,洛陽城內的福王府也即將被淹。得知黃守才能治水,福王忙命人去請。黃守才察看兩河形勢后,很快拿出治理方案,兩天后洪水就退了。
黃守才治水的功績,《河南府志》《洛陽縣志》及《偃師縣志》等均有記載。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黃河封丘段金龍口決堤,糧道淤塞,朝廷命工部侍郎周堪庚前去治理。周堪庚花費數十萬兩銀子也沒治理好,只得請黃守才出山,黃守才僅用三天時間就讓黃河歸了故道。第二年,金龍口黃河大堤再次決口,黃守才在河工黨柱的幫助下,又一次將決口堵住,避免了一場災難。
皇帝敕封黃大王
對飽受水患之苦的人來說,黃守才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在夾河灘一帶,人們將他和大禹相提并論,稱其為“活河神”。
62歲時,黃守才病逝,葬于“偃師市佛光鄉(xiāng)萬安山九龍角”,當地人稱黃爺墳。
黃守才有三個兒子,大家盼他們子承父業(yè),繼續(xù)治理水患。不過,在黃守才的后人中,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治水奇才。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