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于九皋 先賢有二程(伊河故事5)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20 10:34:19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公元1103年,年逾古稀的程頤被參著書誹謗朝政,其學生也被驅散。無奈,他只得“遷居龍門之南”,避禍于程村,直到公元1107年病逝,晚景十分凄涼。
程頤去世不久,便被平反昭雪。公元1455年,明代宗詔封程村為兩程故里,并敕令建兩程祠。今天的兩程祠尚存欞星門、誠敬門、道學堂三進院落,其中道學堂是祭祀兩程的正殿,內(nèi)有兩程塑像,并懸有“理學亢宗”“伊洛淵源”等歷代皇帝所賜匾額數(shù)塊。
公元1462年,明英宗又敕令在程村東官道建兩程故里石坊。今天,村東石坊仍在,只不過是后來重建的。
伊川書院
伊川縣鳴皋鎮(zhèn)有伊川書院,是兩程講學的主要場所,距程村10公里左右。
我出程村后,沿洛欒快速通道向北沒走多遠,就看到一座雄偉的“天橋”,上刻幾個大字:伊河渡槽。
附近的村民說,渡槽是陸渾灌區(qū)西干渠的一部分,修建于20世紀70年代,至今仍在使用,“天旱時會放水,鳴皋鎮(zhèn)也是西干渠水流經(jīng)的地方”。
地處伊河西岸的鳴皋鎮(zhèn),與九皋山南北相望,也因“鶴鳴于九皋”而得名。
公元1082年,程頤得到文彥博的資助,在鳴皋鎮(zhèn)文廟舊址創(chuàng)辦書院,取名伊皋書院。此后,兩程在這里著書傳道,“程門立雪”的典故就出自這里。
南宋朱熹在《二程外書》中記載:“游、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兩程弟子很多,有名的有80余人,其中呂大臨、楊時、謝良佐、游酢被稱為“程門四先生”。宋室南遷,楊時也“載道而南”,并建有東林書院。他長期講學,將洛學發(fā)揚光大,至朱熹時,終于集理學之大成,形成了著名的“程朱理學”。
金軍入侵洛陽后,伊皋書院一度被毀,后經(jīng)元代人重修,更名為伊川書院。
這次,當我在鳴皋鎮(zhèn)的一條老街上找到伊川書院時,它正在經(jīng)歷新一輪的重修。院中有一棵蒼翠挺拔的古柏,相傳是程頤當年親手所植的。
游酢南歸后,曾在《春日山行有感》一詩中感慨:“風詠舞雩正此日,雪飄伊洛是何年?”我想,在他關于“程門立雪”的記憶中,也許就有這棵古柏的存在。
[1][2]
(作者:張廣英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