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唐·杜牧《金谷園》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被朝廷征為監(jiān)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在洛陽期間,他四處憑吊古跡,寫下了不少詩篇。杜牧過金谷園,即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吊古之作。
詩人經(jīng)過西晉富豪石崇的金谷園遺址而興吊古情思。首句寫金谷園昔日的繁華,今已不見;二句寫人事雖非,風景不殊;三、四句即景生情,聽到鳥啼聲聲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滿地,想起當年墜樓自盡的綠珠。句句寫景,層層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寫景意味雋永,抒情凄切哀婉。
面對荒園,首先浮現(xiàn)在詩人腦海里的是,金谷園繁華往事,隨著芳香塵屑消散無蹤。“繁華事散逐香塵”這一句蘊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遺記》謂:“石季倫(崇)屑沉水之香如塵末,布象床上,使所愛者踐之,無跡者賜以珍珠。”此即石崇當年奢靡生活之一斑。“香塵”細微飄忽,去之迅速而無影無蹤。金谷園的繁華,石崇的豪富,綠珠的香銷玉殞,亦如香塵飄去,云煙過眼,不過一時而已。正如蘇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可嘆乎?亦可悲乎?還是觀賞廢園中的景色吧:“流水無情草自春。”不管人世間的滄桑,流水照樣潺湲,春草依然碧綠,它們對人事的種種變遷,似乎毫無感觸。這是寫景,更是寫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與杜甫《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當詩人對著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時候,忽然東風送來鳥兒的叫聲。春日鳥鳴,本是令人心曠神怡的賞心樂事。但是此時紅日西斜,夜色將臨;此地荒蕪的名園,再加上傍晚時分略帶涼意的春風,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詩人耳中,鳥鳴就顯得凄哀悲切,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東風、啼鳥,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這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層凄涼感傷的色彩。
此時此刻,一片片惹人感傷的落花又映入詩人的眼簾。詩人把特定地點(金谷園)落花飄然下墜的形象,與曾在此處發(fā)生過的綠珠墜樓而死聯(lián)想到一起,寄寓了無限情思。一個“猶”字滲透著詩人多少追念、憐惜之情!詩人之所以這樣聯(lián)想,是因“墜樓”與“落花”在外觀上有可比之處,而且綠珠這個人和“花”在命運上有相通之處,比喻貼切自然,意味雋永。
一般懷古抒情的絕句,都是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這首詩則是句句寫景,景中寓情,四句蟬聯(lián)而下,渾然一體。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