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慈烺遁跡處,尚有太子洞
老君山鐘靈毓秀,適合歸隱悟道,只不過老子是主動歸隱,明崇禎太子朱慈烺則是隱居避難了。
公元1644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詔告天下:“國家重務(wù),悉委太子。”并于當(dāng)夜自縊殉國。16歲的朱慈烺落入李自成之手,被封宋王,隨大順軍赴山海關(guān)討伐吳三桂,兵敗后回京西撤,“不知所終”。
太子下落不明,“假太子案”卻頻頻出現(xiàn),以至于史學(xué)家談遷喟嘆:“今偽太子不一,史臣執(zhí)筆,何所適從哉?”但史學(xué)界普遍認為,朱慈烺并未被殺,因為當(dāng)時無論李自成、吳三桂,還是清政府、南明弘光政府,都想挾太子以向敵人問罪。即使他們找到太子,也會好好待他,將他作為一張王牌。
那么,如果朱慈烺活著,他又會藏在哪里?
“他潛至欒川,在老君山偽裝成道人30多年,被追隨而來的遺民暗中尊為皇帝,直到51歲死去。老君山下原有太子墓及碑等,四篇碑文可算鐵證。”馮進寶說,1988年,崇禎太子遁跡欒川的消息首次被公之于世,人們分析碑文中的“即存一二孑遺,悉保殘息于他方”及“萬仞宮墻有門難進”“住世者奉祭掃于冥宸”等句,便可得出上述結(jié)論。
這些碑文的作者叫王沖如,有人說這是王承恩的化名。他受命輔佐太子,是崇禎帝的心腹大太監(jiān)!侗R氏縣志》中記載:“王沖如居十方院,學(xué)問淵博,筆意疏古”“語多奧衍,迥殊時下”,看來這是一位高人。
“李自成兵敗至盧氏時,朱慈烺趁機潛到老君山,是有原因的。一是因為明朝皇帝常派人到欒川采挖銀礦,他對這里不陌生;二是因為明朝皇帝篤信道教,如萬歷帝就在老君山敕建了金頂太清觀,因此朱慈烺才到這里偽裝成道人,以圖復(fù)明。”馮進寶說,為紀念這位生不逢時的太子,如今老君山下還有太子洞。
三 山水形勝地
處處有故事
記得10年前,我就去探訪過一次老君山。時值初冬,山路已結(jié)冰,面包車只開到半山腰就停下了,我無緣看到老君山的“真容”。
上周四,我決定再訪老君山。從洛陽新區(qū)出發(fā),走洛欒高速,大約一個半小時就到了老君山腳下的七里坪村。天陰沉沉的,山間白霧彌漫,縹緲如仙境。為節(jié)省時間,我乘纜車上到海拔2217米的山頂,在這里偶遇從北京來游玩的小楊。他說自己是高考完出來散心的,從盤山公路爬上來用了5個多小時,“風(fēng)景不錯,就是太累”。
27歲的吳云蝶在山上工作,她喜歡老子文化,能輕松背出《道德經(jīng)》,我自愧弗如。對老子騎的青牛,她也頗有研究:“這兒有根據(jù)史籍記載做的雕塑。看牛角粗扁往后生長,應(yīng)是水牛。”
回到山下,62歲的馮進寶也講起了山中的動物故事:“這里山高林密,二三十年前還有很多紅毛狼、野豬和豹子。你看前面那戶姓聶的人家,還發(fā)生過關(guān)于野豬的故事呢!”以前,有一只野豬餓急了,跑到聶家院子里和家豬爭食吃,不僅如此,它還賴在豬圈里“反客為主”,攆走了家豬。后來老君山開發(fā)旅游,聶家辦起家庭賓館,飯菜里多了麻辣味兒,野豬吃了受不了,竟被喂死了。“野豬很厲害,幾分鐘能跑幾架山,跳三尺高的墻不在話下。那時候,聶家不養(yǎng)家豬養(yǎng)野豬,很多人覺得稀奇,都來看。”馮進寶說。
還有新版“農(nóng)夫和蛇”的故事,也發(fā)生在這一帶。那是一年冬天,有個農(nóng)民用簸箕撮草喂牛,發(fā)現(xiàn)草堆里盤著一條半僵的大蛇,他心里害怕,卻沒動它。后來草喂完了,蛇也不見了。到了春天,一次野豬來傷人,他在樹下無處可躲,正想著這下可完了,突然那條大蛇從天而降,與野豬斗在一起。最后野豬被大蛇纏死了,蛇也渾身是血,傷痕累累。它在附近的止血草上纏了幾圈,自己走了,再也沒有出現(xiàn)。
老君山的故事太多了,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我準備離開時,在路邊看到一塊新挖出的古碑,可惜年代不明。不過,我最感興趣的還是不遠處的一扇十方磨。老君山文化顧問張計說,這磨出自十方院,就是當(dāng)年王沖如所居的道觀,用它磨出的面,可以用于施舍。我倒是覺得,這扇磨就像樞紐,連起了兩段歷史懸案和一座道教名山。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