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周禮》,原名《周官》
周公一生的重要言論,如《大誥》《無逸》《立政》等,多記載在“上古之書”《尚書》中,而他的主要著作,則是居于《三禮》之首的儒家經(jīng)典《周禮》。
不過,這部書最早的名字不是《周禮》,而是《周官》。它“著六官,存治體”,通過官制來闡述治國方略,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個方面。冬官部分早已散佚,西漢時又補上了內(nèi)容相似的《考工記》。
書中六官各司其職: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從禮的體系來看,它既有祭祀、朝覲、巡狩、喪葬等國家大典,也有用鼎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等具體規(guī)制,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的記載,內(nèi)容極為詳盡豐富,幾乎涉及了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獻中十分罕見。
不過,此書在先秦文獻中并無記載,而是到西漢景帝時期才被河間獻王劉德發(fā)現(xiàn)。由于當時漢王朝已將《詩》《書》《易》《禮》《春秋》五經(jīng)列為儒家經(jīng)典,加上《周禮》所述制度與當時制度相左,它便被“藏于秘府”,束之高閣。
又過了百余年,到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整理秘府所藏文獻,重新發(fā)現(xiàn)了《周官》。劉歆對此書非常推崇,認為這是周公所著,乃“周公致太平之跡”。隨后,《周官》成了古代文人的必讀之書,并被更名為《周禮》。
東漢后期,博古通今的經(jīng)學大師鄭玄為《三禮》作注,第一次把《周禮》排在《三禮》之首(先《周禮》,后《儀禮》,再《禮記》),終于使其成為儒家的皇皇大典之一。
周公之典,影響百代
跟很多古書一樣,千百年來,《周禮》的真?zhèn)魏统蓵甏柺苜|(zhì)疑。不過,學者們的主流意見還是贊同劉歆、鄭玄之說,認為它是周公之典。
“《周禮》對后世影響之大,超乎人們想象。歷史上那些重大變革,如西漢王莽改制、北宋王安石變法等,都是從《周禮》中尋找的思想武器。”洛陽古籍收藏家、白河書齋主人晁會元說,我國自隋代開始實行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禮》中的六官設(shè)置的。唐代將六部之名定為吏、戶、禮、兵、刑、工,作為中央官制的主體,這種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歷代修訂的典章制度,如宋代《開寶通禮》、明代《大明集禮》等,都是參照《周禮》,斟酌損益而成的。
“再舉一個例子,北京城的格局,最初也是忽必烈以《周禮》為范本建立的。明清兩代不僅沿用了元代北京‘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還參照《周禮》,建了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nóng)壇等。”晁先生說,依《周禮》建都的例子,即使在海外也不鮮見。
“后世流傳的《周禮》版本很多,其中以鄭玄注本最為著名。明清國子監(jiān)刻《十三經(jīng)注疏》,均收入了此書。”晁先生介紹,根據(jù)《中國善本書書目》的記錄,如今人們所能見到此書的最早版本為宋代刻本。“國內(nèi)尚存宋刻本10套,分別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金元刻本有14套。目前,明代以前《周禮》刻本在百套以上,是存世早期版本最多的一部古籍。”
鑒于周公和《周禮》對洛陽的特殊意義,多年來,晁先生下力氣搜尋這部古籍,目前已收藏不下十種版本,這個過程相當曲折。比如5年前,他聽說孟州有一農(nóng)民,其父民國時在北京琉璃廠開店,就一次次前去拜訪,最后高價買下了十多冊《周禮》,經(jīng)鑒定是明萬歷21年北京國子監(jiān)刻本。還有一套珍貴的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是他在北京拍賣會上競拍到的。“還好當時價位不算太高。擱到現(xiàn)在,已變成天價了,我可買不起。”他笑著說。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